首页 »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 »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全文在线阅读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家训十一:能下人,能容人

关灯直达底部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这两句话,很有味道。能谦逊地甘居人下,能容忍别人的不平,乃至挑衅,是中国传统美德。当然,在王阳明这里,却有智慧的味道。

我们从两个故事开始,来立体地理解这两句话。

秦王朝末年,有个叫韩信的人,整日腰间佩带一把剑,四处游走。有个无赖就挑衅他:“你小子整日挎着把剑,能杀人吗?”

韩信说:“不能。”

无赖就说:“你今天必须要杀个人,要么杀了我,要么从我裤裆底下钻过去。”

韩信考虑了一下,就从无赖裤裆底下钻过去了。史称“胯下之辱”。

“胯下之辱”后来成为中国人忍辱负重的标杆,和“勾践吃屎”并驾齐驱。

有弟子问王阳明:“古圣曾说,真君子要杀身以成仁,别求生以害仁,如何理解?”

王阳明回答:“只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来太重,不问当死不当死,定要宛转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却丢去了,忍心害理,同者不为。若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过做了千百年的禽兽。”

这意思已很明显,遇到不公时,要听良知的命令。如果这件事符合天理,那你为其献出生命也无妨;如果这件事不符合天理,你最好就忍了。

符合天理就是符合良知的命令。韩信在钻人家裤裆之前,良知告诉他的是,这种混账,你没必要跟他一般见识。你若真宰了他,就会去坐牢。由此,你的志向就无法实现了。利害权衡,还是钻了吧。

“胯下之辱”的故事正是“能下人,是有志”的案例解读,能在良知命令下“下人”,因为我有做人上人的志向。此志向坚定不移,雷打不动,区区一个裤裆算什么?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唐朝,主角是郭子仪。

郭子仪是平叛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可谓功高盖主,但他有高度的政治智慧,巧妙地处理着他和其他人的关系。当时的权宦鱼朝恩因嫉妒他的风光,把郭家的祖坟挖了。郭子仪从前线回来后,人们都准备看他怎么收拾鱼朝恩,结果,郭子仪却在皇帝面前说:“我带兵打仗,常有士兵挖人祖坟的事情发生,现在天老爷降罪到我自己身上了,这是我的过错啊!”

鱼朝恩惊骇万分,从此再也没和郭子仪作对过。郭子仪后来把“容人”当成家训,传给下一代,代代相传。郭家人丁兴旺,富贵尽有。

“能容人,是大器”和“能下人,是有志”,都是教人朝既定的方向前进,不要被方向之外的人和物干扰。走正确的路,一定要把路走正确,这才是知行合一。如果不能容人,不能谦逊居于人下,这条路走起来就会很难。

王阳明只是想告诉家人,千万别忘了致良知这目标,除了这个目标之外,其他都是闲扯。要能培养这种毅力,非能下人、能容人不可。

不能下人,又不能容人,就会心高气傲、指手画脚,这种人,不但被别人反感,自己也得不到任何好处。

这方面的例子多如牛毛,我们只说说三国时的祢衡,就可感悟到这条家训的威力。

祢衡这人才华横溢,堪称人中龙凤。但他的缺点和优点一样出类拔萃,那就是心高气傲,不肯下人。

开始,祢衡的好友孔融将其推荐给曹操。曹操真心实意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祢衡鼻孔朝天,说:“曹操他也配!”

曹操闻听祢衡鼻孔朝天的言论后,就对孔融说:“祢衡只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我若真要杀他,就如同杀掉一只老鼠一样简单,但是我不杀他,这个人在外还有点名气,我不能让人说我没有容人之量。”

孔融把曹操的话告诉了祢衡,祢衡“呸”了一口:“他曹操也就能杀人而已。”

曹操的确不杀他,而是把他推荐给了荆州的刘表。祢衡不愿意去,曹操就备了三匹马,派两个人挟持着他走。

祢衡只好上路,临行前他说:“老子我还会回来的。”

到了刘表那里之后,祢衡依然故我,时常出言讽刺刘表的左右亲信。很快,刘表手下的人就成了他的死对头。

这些人向刘表打小报告说:“祢衡那家伙看不起您,老说您像个娘们儿,最后会失败。这种人,干掉他算了。”

刘表摇头道:“祢衡折辱过曹操,但曹操都没有杀他,不过是怕背上度量小的恶名,希望能够借我的手杀掉祢衡,我也不是傻子,听说黄祖那个人脾气十分暴躁,把祢衡让给他吧。”

就这样,祢衡又被送到了黄祖那里。祢衡依然旧习难改。某次,二人喝酒,黄祖问他:“你在曹操处都结交了哪些杰出人物?”

祢衡随意回答说:“在许都,真正称得上人物的也就孔融和杨修两个罢了。”

黄祖问:“比起我来怎么样?”

祢衡瞅了黄祖一样,不屑地说:“你?不过就是个庙里受人祭祀的泥木菩萨,而且还是不太灵验的那种!”

黄祖暴怒,把祢衡捆绑得像猪一样拖出去宰了,并把他的人头送给了曹操。这真应了他从曹操处走时说的那句话:“老子还会回来的。”

若用阳明心学分析祢衡这个人,就该是这样的:觉得自己永远高人一等,不知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平等。无法容人、无法谦逊居于人下,倚仗外在的知识或才能而不可一世,终会倒霉栽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