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 »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全文在线阅读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家训八:毋任情

关灯直达底部

西晋名士王戎的幼儿夭折,王名士整日哀痛欲绝。他朋友山简来探望,王戎仍是悲伤不已。

山简就安慰他:“您失去的不过是一个还不懂事、还没有感情的小东西,何必悲伤到这种程度呢?”

王戎抽泣着讲道:“圣人寄心大道,没有感情的困扰;最驽下的人浑浑噩噩过日子,根本想不到人间还有感情这回事;只有你我这样的中庸之辈,才是情之所聚、情感丰富的人啊!”

山简大为钦佩而感动,也开始为王戎丧子而悲痛。

两人号啕大哭,如丧考妣。第二天,王戎和山简就都病了。

王戎从情感的角度把人分为三等:太上忘情,其次任情,最下不及情。他说自己处于任情层面。

那么,王阳明是如何看待这种事的呢?

异曲同工的故事发生在王阳明的弟子陆澄身上。陆澄儿子病危,他却远在千里之外,所以心情极度忧闷,整日以泪洗面。

王阳明就对陆澄说:“这正是你学心学的最佳时候啊。”

陆澄一震:“我都这样了,怎么还有心情学心学?”

王阳明说:“如果在这时不用功,平时讲的那些有什么用处?父亲爱儿子,乃人之常情,不过天理也有个‘度’,过了就不好。人都有七情六欲,有人认为,七情六欲应该尽量发泄才算是人,就如父母去世,做儿子的岂不想哭死?可是,古话说了:不能过分悲伤而失去了本性(毁不灭性)。本性的存在靠什么?自然是我们的身体。”

和王戎的见解大不同,王阳明认为,人的确是有感情的动物,但老天给我们这种感情时,不是让我们来挥霍、放纵它的。流露情感时要适度、适可而止。

如果无法做到适度和适可而止,那就是任情。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王阳明和弟子们谈起自己的年轻时代。这种谈心是平静温和的,他说:“现在想来,我真是很不喜欢年轻时候的自己。”

弟子们说:“老师何出此言。您年轻时在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大家有目共睹。”

王阳明笑道:“你们看到的是表面,未看到我的心。表面看,我在任侠、骑射、佛道、辞章上专心致志,深入其中,出乎其外,成绩不凡。但我狂热的内心只专注于这些事情的本身,未专注天理。这就比如你做一件事只是为了赚钱,做事只是手段,赚钱才是目的,这就反了。”

弟子们正要作恍然大悟状,王阳明又说:“这就是对自己的情绪、情感太放任和迁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狂热地迷恋事物本身,而不注意事物背后的天理,结果到头一场空。”

弟子们频频点头:“做人就该节制自己的情绪,无论遇到什么事,以喜怒哀乐应对时,都应适中。”

毋任情,还应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王阳明在《与王纯甫》的文章中说:“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处,亦便是用力处。”

人难免会遭遇挫折、屈辱,甚至是巨大变故。当此时,能平静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这就是致良知了,也是毋任情了。

为什么不能彻底放任自己的情感?心学的道理是,情感不适度地发泄是对情感和精力的分散和浪费,而心学的基本要求是,人应该约束自己的情绪,以养精蓄锐,让情绪免于分散和浪费,从而获得情感所产生的质量和敏锐。

我们都知道,特别理性的人只是因为他能约束自己的情绪,情绪的合理表露会让他拥有人生的质量和敏锐度,使其变得更为理性;感性的人则任由情感泛滥,当真正需要约束感情时,他发现自己已无法控制它们了。

人不能控制过度的情绪,就最终会成为情绪的奴隶,为其所驱使。

凡是得意时就喜不自禁,失意时就怒气冲天,这就叫人被情感所左右,何曾自己做主?牛马被人用绳子穿过鼻孔,人拉着,要走就得走,要止就得止。被情绪所主宰,太可悲了。

当泛滥的情绪主宰你之后,你根本关注不了当下,分不清对错的念头,一事难成。

不要放纵自己的情感,还表现在千万别不近人情。

介子推是春秋五霸最有实力的晋文公的臣子。晋文公还未称霸时,因为宫廷斗争的原因被迫出逃。

原本跟随晋文公的一大批臣僚全作鸟兽散,跟随晋文公的只有介子推几人。尤以介子推最忠心耿耿。

某次,晋文公在逃亡路上饿得晕死过去。介子推一咬牙,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块,又寻了点野菜,做成了肉汤,给晋文公吃。

晋文公开始时神志不清,喝了几口汤后,悠悠醒转,一见汤里有肉,哇呀一声怪叫,扑上去三下五除二就把介子推的一条大腿肉吃掉了。

吃完后,晋文公一面打饱嗝一面疑惑起来,他问:“这是什么肉?”

有人回答:“人肉。”

晋文公大吃一惊:“你们杀人了?”

介子推一撩裤子,露出血淋淋的大腿:“主公放心吃,这是俺的腿肉。”

晋文公由吃惊变成了大惊骇,半天才反应过来,急忙指天发誓道:“若是以后俺发达了,一定要报答介子推的大恩。”

时光一走就是十九年,晋文公辗转回国,当上了晋国国君,封赏了从前和自己共过患难的所有人,除了介子推。

某日,晋文公大宴群臣,有人趁机把露出的大腿踩到桌子上,像是挑逗晋文公。晋文公皱眉,这人就抽出一把刀,在大腿上割了一块肉下来,龇牙咧嘴地献给晋文公,说:“主公,可曾记得否?”

晋文公回首往事,“哎呀”一声:“我想到了,介子推,当时他的肉里还有野菜,你这没有。”

众臣“哇啦哇啦”嚷开了。大家都想,这主公真不怎样,当初介子推割肉给您吃,现在,你竟然拿这件事开玩笑。

宴会一散,割肉的人实在忍无可忍,硬闯晋文公卧室,大腿鲜血直流。

“您不能这样对待介子推。”

晋文公想了想,问他:“疼吗?”

“不疼,哎哟,哎哟。”

晋文公坐正了,一本正经地说道:“你以为我真健忘吗?我当然记得介子推割肉救活我的事。可你想过没有,把自己的肉割了,面不红,心不跳。他对自己都这么狠,对别人呢?这就叫不近人情,冷血动物,我怎敢用这种人?”

战国初期,魏文侯要进攻中山国。大将乐羊毛遂自荐。

魏文侯说:“不可,你儿子就在中山国做官,万一他们拿你儿子要挟你,你肯定无功而返。”

乐羊立下军令状,不灭中山誓不还。

乐羊带着千军万马,去进攻中山国。中山国实在抵抗不住了,就把他儿子拖到城墙上,威胁乐羊,再不撤兵,就把他儿子剁碎包包子。

乐羊的进攻更猛了。

中山国真就把乐羊的儿子剁碎包了许多包子,扔到城墙下。乐羊捡起包子,命令:“给我吃!”

中山国一看:“这是畜生啊,还是投降吧。”

于是,乐羊凯旋。

第二天,魏文侯就让乐羊退休了。

有人为乐羊愤愤不平,魏文侯解释道:“这小子连自己的儿子都吃,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

有人对王阳明说:“万物一体之仁,就该一股脑地铺过去,对天地万物同样的好。”

王阳明摇头道:“你这又是说闲话了。仁,要有厚薄的。譬如让你选择砍掉身上的胳膊和脑袋,你一定选胳膊。并非是我们不爱惜胳膊,而是比之于脑袋,胳膊就没那么重要了。”

我们也可以打个比方,亲人和一个陌生人掉井里,你最先救的应该是亲人,而不是陌生人。如果反了,就是不近人情。介子推割自己的肉,乐羊吃自己的儿子,这都是不近人情。

所谓不近人情,就是我们良知不认可的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怎能轻易损害?亲情乃天地第一情,怎能随意割舍?

凡是不近人情的人,纵然做出再大的功业,也是阳明心学认为的最大的恶人。

人类历史上,很多人看上去都大公无私,做下了大义灭亲的事。仔细想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和亲人,都毫不客气地损坏,他对待别人,能仁慈到哪里去?

这也是另外一种任情,比极度悲伤可怕一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