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 »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全文在线阅读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家训四:循礼义

关灯直达底部

礼义,即礼法道义。王阳明要家人遵循礼法道义。或许有人问,礼法外在,王阳明主张心即理,为何还要人遵循外在礼法?

首先应知“心即理(礼)”这一概念的基本解释。王阳明解释“心即理”是简易直接的:心,在物(事)为理,有此心即有此理,无此心即无此理。

孝顺父母是一事,你真有孝顺父母的心,就必有孝顺父母的理产生;忠诚君主是一事,你真有忠诚君主的心,就必有忠诚君主的理产生,不须去外面学习。如果你没有孝顺父母、忠诚君主的心,就不可能产生孝顺父母、忠诚君主的理,纵然你去外面学了很多套路来,也只是如戏子演戏。戏子演得再逼真,也是假的。

由此可知,心即礼。你真有尊敬长者的心,就必能产生尊敬长者的礼;你真有关爱一个人的心,就必能产生关爱一个人的礼。这些礼数,不需去外面学习,有心就有礼。

有弟子不明白,问道:“祭祀天地的礼节多如牛毛,觐见皇帝的礼节也繁杂而有板有眼,这些礼节应该都要学习吧,否则如何知道?”

王阳明回答:“这些礼节的具体步骤固然要学,可先要问问自己是否真有虔敬祭祀天地的心,是否真有膜拜皇帝的心,否则纵然学了那些礼节,也只是表面好看,和心有何干?”

又有弟子恍然道:“明白了,比如孔子进太庙,问这问那的,并非说他谦虚,而是说他有那分虔敬的心,所以才问这问那,最后就得知了进太庙的所有礼节。”

王阳明高兴地点头,说:“你说得很好。世人却不知这道理,误把外面做得好看当作是理和礼。比如春秋五霸,特别是齐桓公尊敬周王、帮助弱小诸侯国对付夷狄,世人都认为齐桓公是圣人,其实他的本心只是为了称霸,耀武扬威罢了。所以他拜见周王的种种礼节、向世人宣传的种种大道理都和心脱节,也就不是礼,更不是天理了。”

据说,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去世那天,朝廷有使者前来,宣布王阳明的爵位。当时王家上下已忙得四脚朝天,对王华的即将离世心急如焚,根本无暇顾及朝廷使者。

可王华却奄奄一息地教训家人说:“我的情况虽不容乐观,但怎能视礼法而不顾?我大半生为官,为官者不遵礼法,哪里配做官?你等必须出迎!”王阳明虽处于悲痛中,但认同老爹的话,于是带领王家人出迎。这是一副凄凉的场面,王家上下在外跪听圣旨,王华在房间里等待死神的降临。礼毕,王华瞑目而逝。

也许对王华这位一生都遵循朝廷礼节的人来说,无论何种情况下,礼法绝不能少,规矩不能改。

王阳明也是如此。

1519年,宁王朱宸濠被擒后,朱厚照要两个心腹张忠和许泰到朱宸濠的老巢南昌处理善后工作。王阳明当时也在南昌,张忠和许泰存心要给王阳明难堪,处处和他作对。有一天,张忠要王阳明去江西督察院找他。王阳明欣然而去,一进衙门,直奔督察院院长的椅子,并且在一屁股坐到上面后,就夸张地示意张忠等人也坐。张忠火了,说:“你王阳明凭什么坐主位?”

王阳明严肃地给他们普及常识:“我是江西巡抚,是江西省最高军政长官。由于宁王之乱,都察院没有院长,所以我就是都察院代理院长,这个主位就应该是我的。诸位虽然是皇帝身边的红人,炙手可热,但我是巡抚,从二品,比诸位要高,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应该我是老大。”

张忠的同伙跳起来,说:“我们是皇上特别委派的专员,是代表皇帝来的,你怎么敢如此放肆用品级压我们!”

王阳明说:“你们是特派员不假,不过你们应好好了解下特派员的权力和义务。我虽然有协助你们办事的职责,但我这个巡抚的权力不容侵犯。”

张忠团伙一时之间不知如何是好,都愣在当场。事后,王阳明对弟子说:“我并不是想夺那个位子,但若守不住礼法,就违背了我的良知,将来必受制于人。”

可是,对于内心不认可的礼法,王阳明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还是在1519年,七月末,王阳明在鄱阳湖上活捉了造反四十余天的宁王朱宸濠。九月初,皇帝朱厚照派出的锦衣卫抵达王阳明所在的南昌城。锦衣卫带了威武大将军的手牌,命令王阳明来见。

威武大将军其实就是朱厚照,此人特喜欢玩耍,几年前,就曾扮演威武大将军出塞外,和蒙古人打了一架。

人人都知道威武大将军就是皇上,皇上就是威武大将军,所以威武大将军的手牌就是圣旨。也就是说,面对威武大将军的手牌和面对圣旨一样,都需要做臣子的王阳明迎接、叩拜,行臣子之礼。

但王阳明偏不,他对劝他去行礼的弟子们说:“圣旨就是圣旨,手牌就是手牌,不是一回事。大将军的品级不过一品,况且我是文官,他是武官,文武不相统属。我为什么要迎他?”

弟子们大为惊骇。王阳明说,随便派个人去迎他就是了。

锦衣卫对王阳明不懂礼数火冒三丈,但他无计可施。王阳明不见他,他只能生闷气。更让他七窍生烟的是,按规矩,王阳明要孝敬他一点钱,可王阳明如打发乞丐似的只给了他五两金子,他气得把金子摔到地上。第二天,他让人通知王阳明:“我走了。”

“我走了”这三个字具有雷霆之力,它背后的意思是:“我去皇上那里告状,你死路一条。”

王阳明施施然出来,未等锦衣卫鼻孔冒火,就拉起锦衣卫的手,动情地说:“下官在正德初年下锦衣狱很久,和贵衙门的很多官员都有交情,但您是我见过的第一个轻财重义的锦衣卫。昨天给您的黄金只是出于礼节,想不到就这么点钱您都不要,我真是惭愧得要死。我没有其他长处,只是会做点歌颂文章,他日当为您表彰此事,把您树立成典型,让天下人膜拜。”

这番话说得很有水平,它直指人的良知。人皆有虚荣心,喜欢受人吹捧,如果能被王阳明歌颂,那真是莫大的荣幸。所以锦衣卫怒气顿消,大为感动起来。他让王阳明握着手,说:“本来这次来是让您交出朱宸濠的,可我看您也没有这个意思,虽然我没有完成任务,但您的一番话让我心弦大动。我告辞。”

由此可知,王阳明教家人遵循的礼法,必须是和我们内心相应的,首先是我们内心认可外在的礼法,然后才是去遵循它。除此而外,一些伪礼法都应该被轻视,甚至是鄙视。

王阳明除了要家人应遵循内心认可的礼法外,还要家人遵循道义。什么是道义?王阳明的解释是:“心得其宜为义,致良知则心得其义也。”意思是,心安就是义,而让心安的办法则是致良知。

如何致良知呢?

第一,听命于良知。如王阳明所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要不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

第二,集义。就是集善,做事符合道义。

第三,量知而行。“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最后第四点,极符合“义”的内涵:“当弃富贵即弃富贵,只是致良知;当从父兄之命即从父兄之命,亦只是致良知。其间权量轻重,稍有私意于良知,便自不安。”

这就是王阳明所谓的循礼义。归根结底,王阳明还是要家人能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