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政治家们的政治属地,从来都不允许他人插足。当然,没人能一直霸占着某块领地不放。只是,一旦哪块蛋糕被盯上了,它即刻成为群雄必争之物,群雄也在心里对其默认了所有权。默克尔与施罗德,就是“总理”这块蛋糕的争抢双方。
2005年的大选还没到来,德国已经陷入一团纷乱之中。各党都在最后关头争取进入议会的权利,拉选票,拢民心,还不忘攻击对手。特别是德国最大的两个党派,施罗德领导的社民党和默克尔领导的联盟党,两党之间口水之战不断,利益之争不停。纷争中,似乎大家都渐渐变得疲惫和厌倦,都期待着大选快点到来,尽快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画上句号。
默克尔的总理之争并非一时兴起,谈起她的铺陈之路,可就说来话长了。
2003年时,基民盟计划在莱比锡召开党代会。党代会的时间还没到,默克尔就已开始为自己地位的崛起造势了。党代会召开前的两个月,默克尔来到柏林历史博物馆的政治论坛,发表了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说,题目叫作《德国的未来在哪里》。她在这场演说中,将自己的主席风度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又恰到好处。
“假如没有默克尔,您觉得基民盟缺失的是什么?”
“我。”
这是一个记者曾经提问默克尔的问题,而她的回答只有一个字。
默克尔用这个作为演讲的开场,她说世界上没有假如,这件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在她身上。一开场,默克尔便为整个演讲注入了自信和气势,处处彰显着她身上独特的领导魅力。她为这次的演说做足了功课,论坛的相关人员也非常配合。
场上,默克尔胸有成竹,场下坐着的是许多联盟党的重要人士,这些人都专心致志地听着,在他们看来默克尔成为2006年总理候选人的可能性最大。
施罗德曾公开批评联盟党封锁改革政策的做法,演讲中默克尔对总理的这一说法进行了反驳。她表示,联盟党从未也不会采取封锁的政策,对于改革也会以公正公平的态度予以处理,而且她不担心彼此之间有争执,因为这可能是一个好政策诞生的契机。期间,默克尔表达了对前西德总理勃兰特的欣赏,她觉得根据勃兰特、科尔和阿登纳提供的政治策略,德国也许会达到统一的状态。
2003年12月,基民盟党代会在默克尔的政治生涯中就像是一座里程碑,在这次会议上人们开始关注她、认可她,包括认可她的领导力和政治观点。
随着默克尔成为基民盟的“一号人物”,基民盟在2004年的发展形势也一片大好。2月29日,冯·波伊斯特带领基民盟参加汉堡的城市大选,结果一出,震惊四座,选票增长率达到20%——这是史无前例的。毫无悬念,基民盟无须和别的党派共同执政,它成为了汉堡城的独立领导者。
与之相比,施罗德带领的社民党形势却每况愈下。大选中,施罗德关于解决失业问题的承诺并没能兑现,由此引发了选民流失,社民党支持率急剧下降。情况紧急,为了更好地专注于总理事务,施罗德虽然已做社民党主席5年,但也不得不辞去这一职位。
不管怎样,如今联盟党内的局势已基本被默克尔掌握在手中,此时的她无须看别人的脸色,无须拉拢某个帮手。这也许是不经意间的成就,也许是准备许久的结果。总之,在一次次的失败和打击中,默克尔一点点积累着经验,一步一个脚印地在总理竞选的路上前进着,她不断与政敌周旋又不断地提高自己,逐渐成为一位能独当一面的领导人。
时光飞逝,2005年9月18日到来。只是,大选这天的到来非但没有结束纷争,反倒拉开了一场新的混战。
先来看看德国的大选制度。一个党要想成为德国的执政党,必须拥有半数以上的议员席数。要想拥有议员席数,前提是进入联邦议会,进入议会的标准是德国选举制度中的5%条款,意思是所在政党要得到全民5%以上的支持率,并且有多于3个的选区议席才可以,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然而,2005年这场选举的第一轮,没有一个党派顺利地获得入场券,他们都没有获得一半以上的议员席数。
按照德国宪法规定,单个政党议员数目不足时,可以选择和另外的政党联合执政,只要联合党的议员席超过一半就可。社民党和联盟党是当时德国最大的党,也占了最多席位,其他小党获得的席位少得可怜,所以,竞争的双方都发现,即使和自己的盟友联合,也难以达到宪法规定的席位数目。无奈之下,只能和对手联合以达到参选条件的要求。于是,这场大选的竞争双方——社民党和联盟党要联合执政。这真是一场有意思的政治选举。
虽说两个对手党联合执政势在必行,但默克尔和施罗德都认为,自己的党派才是能领导德国的执政党,自己才是最合适的领导人。从《谁将会管理德国》的文章就能看出,整个德国都陷入一片迷茫之中。两个领导人的态度都很坚决:默克尔说联盟党可以和社民党联合执政,前提条件是施罗德不再出任新任总理;施罗德则坚持,他也可以主动促使德国两大党派的联合,但有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由他继续担任德国总理。
默克尔和施罗德都没有让步的意思,之后的20多天,双方进行了3次艰难的谈判。是年10月10日,两个大党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决定联合执政,并由默克尔担任德国新一届总理,成为德国第一位女总理。
其实,在这两人的对抗中,谁赢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毕竟都是身经百战的老牌政治家,但为何最后的结果是由默克尔来执政呢?3次谈判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施罗德做出了最后的让步?
先来看看双方就执政问题达成的一致意见:两党组成新的执政党后,社民党负责国际外交、国家财政、法律和劳动就业等相关事务,联盟党负责国家防务、国内政务以及农业、林业、教育等相关事务。从媒体的报道来看,默克尔能坐上总理宝座,是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的,最终默克尔以多给社民党两个议员席位的承诺,才拿到了德国总理的“offer”。
对默克尔来说,德国总理的位置让她喜上眉梢,但更大更严峻的问题还等待着她。两个曾经在许多国内政策上持有不同意见的德国最大的党派联合执政,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诸多的不同之处该如何处理?可以想象,假如党内融合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执政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面临的都是内耗,何谈惠及国民?
双方在国民就业和经济发展方向上有很多分歧,德国国内专家分析说,这样的联合执政是他们能想到的最不利的一种执政方式,它可能会使得德国国内政治、经济以及改革寸步难行。
默克尔可谓四面楚歌:在基民盟和基社盟内部会不会有人突然飞来一刀?应该如何让社民党尽快地归顺?此时的德国是欧盟成员中经济增长最慢的国家,怎样解决这一困境?国民对于两个对手组成的执政党深表怀疑,这样的情况怎么化解?
不得不说,在默克尔面前的这条路的确是漫长的,但前途是否光明还不得而知。唯一值得一说的是,她终于坐上了头把交椅,在政治上有了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