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出生的时候,德国的分裂已是无可改变的既定事实,融入时代潮流的每个人,都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1954年7月17日,默克尔出生于联邦德国的汉堡,但仅仅几周后,就被父母带到了民主德国的勃兰登堡州。她的牧师父亲在经过慎重考虑后,做出了从联邦德国移居到民主德国的“惊人”决定。就这样,尚在襁褓中的默克尔被母亲赫尔林德·卡斯纳放在一个大手提筐中,带到了勃兰登堡州普里格尼茨一个叫凯威查的小村庄。
之所以说默克尔的父亲卡斯纳移居的决定“惊人”,是因为民主德国在向苏联学习的过程中,也把宗教看成是一种“精神鸦片”。宗教虽然没有被绝对禁止,但肯定是不受欢迎的。
此外,统一社会党为了握紧自己手里的权力,要求教会彻底变为宗教性质的团体,不能拥有过大权力,并且在许多层面限制了其发展。在这样的情形下,东德的基督教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局面,要求教会与统一社会党合作的呼声越来越高。
尽管现在已经很难得知当初卡斯纳在教会中究竟采用了什么方法促成了教会和统一社会党的合作,但不可否认的是,卡斯纳确实支持过这一合作。
通常情况下,牧师在面临是否要向当局妥协的问题时总会思虑良多,毕竟牧师的家庭不同于常人,不论是在当时特殊成立的国家还是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中,必须做出决定的主要在4个方面:要不要参加德国选举?要不要接受来自全国阵线“教会小组”的邀请?子女要不要参加成人节?子女要不要加入少先队和共青团?其中,全国阵线是指全东德的所有社会团体组织的集合,除了它,只有基督教这一个教会是单独被列出而又被承认的存在。成人节,主要是工人组织创造的与基督教会的“坚信礼”分庭抗礼的节日,实际上两者都是成人仪式。
卡斯纳在面临这几个抉择时,明显经过了一定的挣扎和改变。1962年之后,他才去参加选举;他接受了全国阵线“教会小组”的邀请,还发表了自己的演说;不过据闻默克尔没有参加成人节,她是在之后接受了坚信礼;对于要不要加入少先队和共青团,夫妇俩商量之后认为,应让孩子们自己决定。
如此,总算是渡过了难关。
随着合作的开始,教会和统一社会党的关系开始缓和。卡斯纳一家人的生活也开始有了起色。卡斯纳良好的合作态度,为其赢得了来自统一社会党的更多便利,其中包括拥有两辆汽车,一辆是公车,另一辆是私家车,且他们还拥有出国的特权。后来,随着两德统一时代的到来,卡斯纳开始推荐更多人加入新的政权组织,比如社民党、基民盟。他总是说,试试看全新的政治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吧。但令人惊讶的是,直到最后,这位牧师也没加入任何一个政党。
当时的社会形势如此险峻,卡斯纳做出这种选择的真正原因难以探寻,从他之后的人生选择和默克尔的回忆中,似乎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默克尔曾对自己父亲的选择做出这样的评价:“他希望教会能够从虚无的精神中脱离出来,注重现实。”卡斯纳之后的举动也表明,是民主德国的执政方式吸引了他。尽管面临着艰苦的环境和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卡斯纳仍然跟随着那些愿意走向民主德国的神职人员,开始未知的生活。当时,他接到的工作通知是前往勃兰登堡州的小村凯威查担任牧师。
卡斯纳在凯威查的生活只持续了短短的3年时间,之后他被教会派往滕普林的瓦尔德霍夫从事培训教职人员的工作。比起凯威查来,瓦尔德霍夫的条件绝对称得上天堂,默克尔自己也认为,它和著名的罗腾堡不相上下。
一眼望去,绿意盎然,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留下星星点点的痕迹,田野里新绿的稻苗泛着金黄的光泽,在重重绿色掩映的背后,还能瞥见经历过时代风霜的斑驳石墙的影子。默克尔与家人在这里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她和弟弟妹妹们的童年生活即是在此度过。
在回忆到父亲的决定移居的选择时,默克尔说:“我绝对没有责备过我的父亲,因为将我的生活与那些在西德的表兄妹的生活进行对比之后,我发现自己的童年有着相当的价值。”
默克尔的母亲也同样如此。她知道这位一家之主的决定很难更改,对她而言,更烦恼的是如何让孩子们得到尽可能好的教育和生活。
在政治方面,家里人很早就得出结论:东德社会难以为继。尽管在这上面达成了共识,但默克尔的父母也鲜少具体说起这个。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之下,默克尔从小就对政治充满了兴趣,只是在东德,这样的兴趣毫无得到满足的可能。
这种压抑显然让默克尔有些难以承受。被问及当时究竟生活在怎样的社会里时,她回答道:“我生活在一个不能越雷池一步的空间,生活在一个有高度自制能力的时空。”加上外出的艰难,默克尔没有办法自由地前往西德,没有办法自由地获取来自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信息。麻烦的手续与规定也让西德的许多朋友打消了来探望默克尔的念头。而她之所以还能控制住自己留在东德,则是因为仍然能获得西德的书籍,看西德的电视节目。
正是由于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默克尔不停地思考,究竟怎样的社会制度才能让人们获得自由,才能不压抑人们各方面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每个人对生活的期待和希望,才能让这个社会更高效地运转。这些问题最终归结到一点,就是对自由的追求,这也是默克尔在最初的执政理想中最重视的一个部分。这个铁娘子,小时候便让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