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逝世后,中国国民党党史会于1979年6月奉蒋经国命,在党史会主委秦孝仪主持下,将原存放南投草屯“荔园”的党史资料及办公室,一同迁移至中兴宾馆,并将中兴宾馆布置为孙逸仙及蒋介石文物纪念馆。为纪念蒋介石一生尊崇、服膺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故更名“阳明书屋”。
阳明书屋共9栋建筑,分正馆和附属分馆,正馆一楼除“革命奋斗历程史料展示廊”、图书资料中心,便是有蒋介石身着披风巨照做装饰的总裁(蒋介石)纪念堂,以及放置蒋氏宗谱及蒋经国阅览书籍的主席(蒋经国)纪念堂。正馆二楼则设有总理(孙逸仙)办公室,陈设有孙逸仙亲手所写“养天地正义,法古今完人”墨宝,靠窗办公桌则摆着蒋介石当年批示公文的笔砚。
环绕正馆的大忠、大孝、大义、大仁、大智及大勇六馆,为党史会各室工作人员办公、接待与史料收藏处,大智馆典藏他在大陆时的重要报纸资料,大忠馆两楼更是由国民党于1985年拨款,为典藏党史所兴建。
此处各类资料完整,例如孙中山史料馆还保留有孙逸仙在香港西医书院的肆业考试成绩单、注册记录,以及孙逸仙亲自眉批的中英文文件和令状原件等珍贵资料。其他如国民党自创立兴中会以来所有的史料、会议纪录,民国初年至今的各种公报、期刊、著作,甚至宋教仁遇刺的血衣、林觉民《与妻诀别书》等,一度也在此处珍藏。
至于一楼正厅地下室约70平方米的横长空间,则收藏闻名中外的“大溪档案”,但多年来,只有部分档案开放供学界参阅。这批从桃园大溪头寮转运来此收藏的“大溪档案”,系蒋介石长期搜集的个人文件,是研究近代史的珍宝。
大陆时期,这批文件由陈布雷初步整理。1948年,蒋介石在迁台前,将原先委请侍从室代为保管的这批私人文物,交由“总统府机要室”保管,并存放于桃园大溪头寮,并辟建“大溪档案室”存放,从未对外正式曝光。
1979年,蒋介石去世后,蒋经国将大溪档案搬迁至中兴宾馆集中保管,由专人整理维护,并整修中兴宾馆、加装防护设施,且将国民党党史会迁移至此。
不过其他与蒋介石任内有关的资料仍收藏在“总统府”。至于这批资料之所以称“大溪档案”,系因旅美教授梁敬于1969年根据此间档案写成《史迪威事件》一书并流传广泛,梁敬在书中把所引资料称为“大溪档案”,之后便以此为通称。
◆起居室
起居室采中国风味布置,厚重的窗帘阻挡了屋外的光线,营造出暗淡的氛围,正好供蒋宋在此观赏影片。据说蒋介石喜爱看《狸猫换太子》,前后在此处竟观看8 次之多。在壁炉的上方,悬挂有张九龄按蒋介石实际身高所绘披着防弹风衣的蒋介石画像。有一个说法是,无论你站在大厅的何处观看这张蒋介石画像,蒋介石似乎都在凝视着你,是真是假,恐怕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感受。
这批档案包括蒋介石于1923年至1952年间大部分的个人资料,包括48册蒋氏家谱、12册家书、168册照片、家画、文物资料及蒋介石从东征、北伐、统一、抗战到“戡乱”时期400多册“特交”文件、17000多件“筹笔”文稿(与时政有关的亲笔信函)等,加上20800多卷文献,总数达12053件,内容颇为珍贵。不过这批资料虽然机密,其实早在蒋介石去世前,为协助当年《日本产经新闻》记者古屋奎二撰写《蒋总统秘录:中日关系八十年之证言》一书,在秦孝仪主导下,已开放部分史料供其参阅,之后于日本连载,历时两年四个月,共发表650篇。连载期间,刚好蒋介石逝世,于是国民党经营的“中央日报”出版中文译本,约十几册。当时台湾“教育部”还曾通令各高中学生要阅读《“蒋总统”秘录》,并且举行测验竞赛。
只是“大溪档案”这种仅限少数获特别准许人士批阅,甚至日本人都可以开放阅读,却吝于开放给华人学者参阅的特权,遭到长时间诟病。不过还是要到1995年初,李登辉主政的“总统府”才决定将大溪档案移交由位于新店的“国史馆”保存,并准备对外开放。
1996年,台湾“国史馆”正式将大溪档案解密,并在“国史馆”季陆楼八楼另辟专室典藏,同时正名为“蒋中正总统档案”。但此举则引发了蒋经国三子蒋孝勇的不满,他曾在生前受访时指出,李登辉曾允诺宋美龄,在宋美龄去世前不会公布这笔关于蒋介石的“大溪档案”,但是李登辉明显食言、毁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