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蒋介石深爱角板山青山叠翠、碧水环绕,加上顾虑大陆方面装备日渐强化,对台威胁大增,所以国民党之后也在复兴台地北方,原本受管制的保留地上,另修一栋西式平房新馆“复兴宾馆”。当地居民称“复兴宾馆”为“新宾馆”,与角板山行馆的“旧宾馆”区分。
新馆不同于老馆的日式风格,采用欧洲建筑形式设计,外观素雅朴实,占地近6公顷,建筑面积657平方米,与裕仁创建的旧宾馆遥遥相对,约400米,并与从行馆侧门一条小路直接相通。
◆内观
如今的角板山宾馆内图文并茂地展出着蒋介石在台湾的历史活动,行馆被开辟为展览馆,屋内还播放着肃穆的纪念歌曲,对于在台湾成长起来的中青年来说,更是记忆深刻。(上图)
这栋新馆原先打算代替旧馆,提供给蒋介石休憩使用,但完工后,蒋介石到角板山视察时仍偏好留宿旧馆,因此未曾在新馆驻留,反而是蒋经国较常在新馆居住,因此新馆成为蒋经国行馆,甚至外传早期当地也作为高层紧急军事会议的场所。
◆图文展示
展览馆内展出蒋经国和蒋方良女士的大幅照片,蒋经国是台湾地区真正的建设者,历史功过当留待岁月厘清,而“清廉爱民,永铭于心”的形象是难以抹杀的。自此角板山宾馆完全对民众开放展出,每年都有大量民众前来参观吊。(下图)
因此新馆安全管制绝不马虎,甚至更齐全。门口有侍卫房舍、驾驶宿舍、贵宾房舍;廊前还设有防弹玻璃,同时只有一道门可供出入。行馆左侧守卫室门口,循150级阶梯而下,即可抵达长达200余米的紧急避难用秘密地下坑道,号称能承担战时指挥与原子弹攻击,隧道两端出口均设有厚重的混凝土掩体,内部有厚重钢板门及射击口。
戒严时期,曾传说这个战备隧道可直通慈湖,不过,地方政府探勘后确定隧道不如想象中长,但挑高达三米,相当宽敞,一说行馆有三条通道出口,隧道内有灯光与通风设备,当年还曾铺上地毯。
不过随两岸情势缓和,避难坑道并没有派上用场,反而因十分潮湿,隧道地底长满青苔。防弹设施也已在1972年改建时拆除,并改以红瓦砖墙。行馆内部空间虽然相当宽广,据说当年除入门处摆有件玉塑屏风外,几乎没有任何摆饰品,陈设十分简单。
◆蒋宋亲手所植树
1950 年10 月25 日,蒋宋联手在角板山贵宾馆前植下两棵榕树。60 多年过去了,除却大榕树枝粗叶盛,颇具历史感的形象,树下也展示着当年蒋介石和夫人植树时的留影。随着“两蒋时代”在岛内的终结,蒋氏家族的影响渐淡,唯有当年留下的这些旧物,在静静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新馆园区除了人工湖,最受瞩目的就是大面积的梅园和相思树,计有70多株梅树,品种系多瓣梅花,雅致绮丽,每年春节前后是北台湾最可观的梅林景色,有“梅台”之誉,宛如一片白雪,与角板山公园内170多株白梅相互辉映。
“复兴宾馆”梅树适宜观赏,但不易结果;冬季花开时节,暗香浮动,蒋宋常相携上山小憩、赏梅。行馆正前方小径可抵达南侧一座新建的凉亭,有梅有竹亦有松,是光复后国民政府拆除原先的久间佐马太纪念碑,在原先基座上重建而成。蒋介石常在此凭眺大汉溪口台地,青山苍翠、曲溪深涧。蒋介石去世后,蒋经国命名为“思亲亭”,匾额字样则是搜集蒋介石墨迹连缀而成。
沿思亲亭旁花园石阶步道下行,约40分钟至1小时即可抵达河床与近40年历史、由草屯人林枝木兴建的溪口吊桥。站在吊桥中央,景色极佳,高峰清秀,峡谷迤逦,并可直抵对岸四层台阶式的溪口台地。
据蒋经国回忆,“文革”期间,溪口王太夫人墓遭红卫兵摧毁,蒋介石心情至为悲伤,即来角板山静居,之后蒋介石在思亲亭对蒋经国说,“私仇可以不理,大仇不可不理,因私仇者个人之仇,大仇者国族之仇,大丈夫可不计私仇,但不可不报国族之大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