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年轻时不做会后悔一生
人生最值得珍惜的就是青春时光。
有些事,年轻时不做,可能会后悔一辈子。尤其是当我们还身在校园时,一定要做这几件事:
第一,把自己的知识结构打造完整;第二,要在大学里尽可能地多交朋友,因为你终生的朋友、合作者一般都来自于你的大学;第三,如果有可能的话,在大学里谈一场比较专注的恋爱;第四,为未来的工作做好打算。未来的工作跟你有多少朋友、跟你的专业知识是相关的。此外,还需要好好掌握一门专业,只要到熟练的程度,再差的专业也一定有人赏识。
我有一个朋友学的是越南语,越南语的确很少用,但中央领导去越南都要带着他,因为他是一流的越南语同声翻译专家。我还有一个大学同学研究蒋介石,研究了10年,穷困潦倒。后来美国方面召开了一个中国现代史人物研讨会,他在报告上讲了自己的研究经过,结果下面一个老教授热泪盈眶。下来后一问,这个老教授也在美国研究了30年蒋介石,孤苦伶仃,就是找不到接班人,没想到中国有个“傻瓜”也在研究蒋介石。于是5万美元奖学金一年,让我同学跟着他在美国读博士生。读完以后老头退休了,他就成为了那个学校的教授。我去看他的时候,他已经在纽约长岛买了套小房子,买了辆车娶了个老婆养了条狗。当时他跟我说,俞敏洪你看,这一切都是蒋介石“给”我的。
其实,你研究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真的很喜欢,然后就会有人用你。反过来,如果你觉得这个专业你不太喜欢,但很适合找工作,这要不要学?当然也要学。我就是这样一个状态,我从来没喜欢过英语,当初考英语只是因为数学不行。不喜欢英语是因为我的模仿能力不强。但后来我发现英语成了我生命的工具,因为英语,我在北大当了老师。专业有的时候是一种工具,能够帮助你前进。在登山的时候,你会在乎登山杖你喜欢不喜欢吗?不会,你只会在乎能否帮你登上山顶。英语就是我的登山杖,尽管我不是特别喜欢,但我知道我要想攀上更高的人生山峰就需要这个登山杖。我本来想把自己变成在中国的英语专家前100位的,后来发现一点戏都没有,因为中国留学生归国的越来越多,有的在国外待了10年、20年,回来了怎么看英语水平都比我高。我就只能缩小范围,开始拼命背单词,结果成为了中国还算不错的英语词汇专家。
除了所学专业外,我们要在大学里多读书。新东方流传一句话叫作“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底蕴的厚度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第一多读书,读了大量的书你的知识结构自然就会完整,就会产生智慧;第二就是丰富人生经历,把人生经历的智慧和读书的智慧结合起来就会变成真正的大智慧,就会变成你未来创造事业的无穷无尽的源泉和工具。
我在大学里读了800本书。有的人会问我,读过了忘了跟没读过有什么区别呢?其实是完全不一样。就像谈恋爱,一个谈过恋爱后又变成光棍汉的人和一个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的光棍汉相比是更有自信的。当他看到别人在谈恋爱的时候,他会在旁边自信地说:“嘿嘿,想当初老子也是谈过恋爱的嘛。”所以如果你实在不喜欢读书,也一定要到书店去看着那些世界名著,用手摸一下,这样也能增加一点人文气质。
在大学里的第二件事情是要尽可能多交朋友。
要交到好朋友首先你要做个好人,要做一个让人放心的人。如果你是个好心的人,在困难的时候一定会有人帮助你。另外,交朋友尽可能要找比你更加出色的人,他们能够在你的成长道路上帮助你。现在在新东方共事的很多优秀人物都是我在过去20多年里学习的榜样。
在大学的第三件事是用心谈一场恋爱。但谈恋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一心一意地爱。所谓一心一意地爱,不是说大学里只能谈一次恋爱,而是说一次只能谈一个。要爱到一个什么程度呢?要有这样的一个感觉:“为什么我的眼睛充满泪水?因为我爱你爱得深沉。”当你真的爱上一个人后,要以恰当的方式告诉她你爱她,而不能只放在心里。我在大学就吃亏在只把爱放在心里,怕说出来被别人拒绝。但其实心意最好还是表达出来,就算被女孩子拒绝了,也能够让她知道你在爱着她。同时你追求她,她也不会不高兴,她回家一定会在日记上写上:“今天又有一个男孩追我咯。”有一年我去美国,跟一个以前班里很喜欢的女孩以及她的老公一起吃饭。吃饭的时候我跟她说:“其实我在大学对你特别有好感。”她当时一拍大腿说:“那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谈恋爱的另外一个原则就是要谈得大度,所谓大度就是说当你爱的人爱上其他人的时候一定要大度地对她说,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你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尽管我的心很疼,但我会祝福你们一路走好。
我始终觉得人在世界上总是有缘分的,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你还深深爱着她,但她已经不爱你了。但这就是缘分,既然缘分已尽,那就让我们等待下一个缘分的来临吧。在你以后的人生中总会有人爱你,等你一起牵手走向未来的旅程。
年轻人何时才能创业
人一辈子总是要为自己干件什么事情,创业就是为自己干事情。但是你并不一定大学毕业就要创业。为什么呢?因为创业需要经验和许多前提条件: 第一,你的专业知识能在你创业中得到运用;第二,你有和同学朋友相处并且处理好利益关系的能力;第三,你要有对付中国社会复杂局面的能力;第四,你要有基本的商业操作或者商业运作知识;第五,自己要是个具有领导力的人。所有这些能力,都来自于你工作后和社会接触后的积累,这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比如,你想搞个培训学校,那你的运作知识从什么地方来呢?通过你观察别人怎么运作来的。如果当初我直接从北大出来就做新东方,那我可能就做不成。
要创业,我鼓励同学们先去某一个行业至少观察一到两年,最好三到四年,慢慢积累自己的才能,慢慢变得成熟,个性也慢慢稳定,最后再创业。这样失败的可能性也就少了很多。
创业有两种状态。第一种是从零做起,我自己就是从零做起,马云也是从零做起的。第二种创业就像联想的杨元庆,也算创业。杨元庆是接柳传志的班,最后成为了联想老总。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企业家杰克·韦尔奇,也是从一个普通工人做起,做了20年成了GE(通用)公司的老总,然后在公司老总的位置上又干了20年,把公司变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公司。这也是创业。
我们的成长和成熟都是慢慢来的,就像一棵树长大也是慢慢长大的一样,没有一夜之间就长大的树,也没有一下子就创业成功的人。我是30岁开始创业的,30岁才有了新东方,慢慢地不也把新东方做大了吗?
还是我的老话:把生命活得精彩一点。人的生活就像河流一样,总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流进大海。有的人这一辈子没有梦想,就像河流没有了方向,这条河就是不完整的。长江流向大海,黄河也流向大海,但长江、黄河都以自己不同的方式流向大海。长江开山劈石穿过大山流向大海,黄河没有开山劈石,绕了九曲十八弯,最后也流向了大海。不管生命再怎么拐弯,最后目标不会变。
我们唯一要记住的,就是要像黄河、长江一样不断地向前流动。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想要活得精彩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30岁前不犹豫,30岁后不后悔
人的一生不得不面对各种改变,要么主动求变,要么被动改变。我们周围的环境在改变,我们周围的人在改变,我们需要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这种改变,让自己更加主动地把控自己的命运。
首先,我们不要只追求表面的改变。因为表面变了,生命的本质并不一定会改变。比如用名牌服装来装扮自己、通过整容让自己变得更加有吸引力等,也许会增加一点外在的魅力,但从本质上来说,如果内心深处没有本质的改变,所有外表的改变都是浮光掠影的表象,不会对你的命运产生本质影响。如果你感觉到某个人有气质,那一定是来自于其内在。一个人如果博览全书,就会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产生自信;一个人经历风雨,就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自信。这种改变都是内在的改变。不同的人生经历会造就不同的行为、神态、内在思想。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加,面临的挑战必然越来越多,如果他把面对挑战的精神不断内化,丰富自己的内心,这种丰富再反映到他脸上,我们就能从中读出他的气质和沧桑。
其次,要主动求变。比如科学家可以不必走遍山山水水,也可在同一个实验室里解决世界上其他人解决不了的问题。研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主动求变的关键。
作为普通人,我们最想改变的是我们的现状,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中国有句话叫作“人挪活,树挪死”,说明变通的人常常容易获得新的机会。很多人在接受一份工作后,觉得工作不错,开始贷款买房、买车,最后舍不得房子汽车,却舍得自己一辈子待在同一个地方。我一直鼓励大家创业,鼓励大家换换环境,尽管放弃了眼前稳定的工作,但对于丰富人生经历却大有裨益,而且还可能把握住更好的机会。“人生30岁之前不犹豫,30岁之后不后悔”,这是值得大家借鉴的一句话。
我在北大时,发现那个地方气场太强,弄得我最后一点脾气都没有。你会讲话,比你更会讲话的人在那儿;你英语好,比你英语更好的人在那儿;你学习刻苦,比你更加聪慧的人在那儿。在这个气场中,我发现自己根本喘不过气来。最后我决定离开这个气场。当你发现在一群人中你气场很低时,一定要设法改变。如果进入一个单位,每个人都比你牛,上升通道中排了无数人,唯一的选择是向他们学习一段时间,然后离开,去开辟自己的天地。否则你就像一棵小树长在一片大树中间,没有出头之日,因为小树长过大树的可能性非常小,大树把阳光雨露都吸收掉了。但如果把小树移栽到没有大树的地方,只要气候适宜,小树就能够茁壮成长。我从北大出来,换了一个环境,心情变了,气场变了,有了成长的机会,新东方也因此成长起来了。
如果你总是处于被动,一定要变被动为主动。在非洲草原上,野牛一被狮子追就会拼命跑,跑到最后狮子咬它的屁股,牛就会惊慌倒地,然后狮子再扑上去咬住牛的喉咙,牛就没命了。其实牛的体型和狮子差不多,但是牛害怕,只知道跑,不知道反抗。
不过,我看到过一次例外。有一次我看电视,镜头中狮子快要追上牛的时候,牛突然回头,两个角对着狮子,狮子突然很害怕,牛和狮子对峙了很久,最后以狮子跑掉而告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把被动变成主动,结局会比较悲惨。如果能够像这头牛一样,正视恐惧,变恐惧为勇气,让自己勇敢迎接改变,结果一定会好得多。
大事可以想,小事必须做
年轻人找工作,一定要记住两句话。第一句是:如果你想认识某个人,一定不用通过10人,你就能见到这个人;另一句是:任何事情都有个开端,只有愿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成大事。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只要努力,没有做不成的事。不管你现在处在什么地位,你想认识哈佛校长就肯定会有机会见到他,找一个在哈佛上学的新东方学员,再让这个学员找到他的导师,说不定你就见到哈佛校长了。想认识任何一个人,都是有可能的。中国有个摄影家,姓名我忘了,是专门拍世界名人照片的,刚开始谁也不愿意见他,他拍的第一个人是当时新加坡的总理李光耀。为了拍到李光耀,他整整等了半个月,终于拍成了。从此世界上所有的名人都对他开放了,现在是名人们邀请他去拍,而不是他求名人去拍了。所以想要做成点儿事,第一就是不能怕。你想认识我吗?那简直太容易了,都不需要任何人的介绍,下课后上来给我张名片,明天请我吃顿饭,我们就变成好朋友了。
第二句话对大家更实用。世界上没有大事,只有小事,大事可以想,但小事必须做。“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你一上来就想当国家主席,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上来你先洗洗碗,就很容易做。洗碗的能力总有吧,对不对?微笑着洗碗呗。
找工作并不意味着一上来就找一个10万美元的工作,没有任何人上来就能找到10万美元的工作的。所以,你应该先做小事,同时相信你自己,随着能力的提高,机会终会来到你的身边。能力是逐渐积累的。我做新东方做了20年,随着新东方的发展,我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加。
将有限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渴望快速成功,所以很多人都产生了投机取巧的浮躁心理,结果常常是欲速则不达。
其实成功有其既定的轨道,就像地球也有其运行轨道一样。那么,什么样的做事方法契合成功的轨道呢?
首先,我们必须设定做事情的目标,这个目标帮助你确立人生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运行轨道。
一旦目标确立,你的全部生活都会围绕着目标运行。千万不要随便改变自己设定的目标,否则生活将会陷入混乱之中。我有一个朋友,做了十年生意,别人做什么,他就跟着做什么,结果今天做衣服,明天做音响,最后什么也没有做成。后来他总结经验教训,开了一个工厂,一心一意做指甲钳,几年后就成了中国生产指甲钳的大王,年产值达到了几个亿。
第二,做事情要分成一鼓作气完成和长期坚韧不拔做下去的两种方法。
凡是在一段时间内把一件事情做完后不需要再重新做的,就应该一鼓作气把它完成。比如考试,如果一旦考过去就不用再考了,就应该在一段时间内拼命考好。但有些事情是需要一辈子认认真真去做的,就应该长期一点点做,每天不断地做。比如一个人思想和智慧的提高,是不断经历人生痛苦和挑战的结果,必须每天思考,每天进步,绝不是读完某一本有关智慧的书就能立刻变成有智慧的人。
第三,尽可能地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到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去。
人一辈子有两件大事要做:一是尽量去享受生命的美好;二是成就一番事业,获得做人的尊严。我们要尽可能地集中时间和精力来实现这两个目标,千万不要把时间花在和无聊的人侃大山,或者漫无目的地上网聊天上。凡是我们认真做的事情,都是能让我们有所进步的事情。当然,在努力之余,和朋友一起喝杯啤酒、打打牌,或者背上旅行包自由自在地旅行几天,也是生活中无上的乐事,只要不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就行了。
急事慢做
急事慢做,是指再着急的事也要慢慢做才能做好。
先澄清一下,这里的“急事”不是指那些紧急的突发事件,比如有一棵树突然倒了,压在路人身上,你若不迅速把树挪开,那路人可能就没命了。这里所说的“急事”,是指那些我们主观上想要尽快完成,但实际上却需要巨大的耐心和长时间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时有过一件事:为了取得更好的收成,大人们在一块地里过量施肥,水稻开始长得极旺盛,最后结出的谷子却又小又瘪。佛经里也有类似的故事:有一只毛毛虫,梦想有一天自己能够长成最大、最漂亮的蝴蝶,所以它拼命吃东西,等到化蛹成蝶时,翅膀无法承载它超重的身体,最后掉在地上摔死了。
现在的中国父母们大都望子成龙,把自己的希望和荣耀寄托在孩子身上,加上中国填鸭式的教育和考试制度的推波助澜,孩子们往往小小年纪就背上了沉重的书包。实际上这样的教育方式并没有培养出多少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才。相比之下,西方的教育则显得更加符合孩子们的成长规律。
我的孩子曾经在国外上小学,他们每天上课的时间要比中国孩子少一半,放学后很少有家庭作业,即使有,大部分也是旨在培养创造力的作业。我女儿某一学期的家庭作业就是研究北美的大角羚羊(bighorn sheep),到学期结束时,她不仅学会了如何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还能够用充满童趣的文笔写出长达十几页的研究报告,并配上自己画的精美图画。西方的老师经常带孩子们进行野外活动(field trip),很多课都是在大自然中进行,让孩子们小小的心灵伴着彩云快乐地飞翔。后来女儿回到中国,每每和我谈及在国外的学习生活,看着她向往怀念的模样,直让我心疼。
也许是由于从小在急功近利的氛围中长大,现在的许多年轻人缺乏成大事所需要的努力、忍耐和等待。大学生们很少能静下心来读几本可能让自己终生受益的书籍,很多人读的是武侠小说或浅薄的商业书籍,只有极少数人读过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或其他有深刻人文思想和精神的书籍。毕业以后,有的人一年就换两三次工作,能踏踏实实坚持做一项工作直到取得成就或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的人就更少了。很多人脑子里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想法。不是想去哈佛,就是想去牛津;不是想成为百万富翁,就是想嫁给千万富翁。
成功是长时间努力、积累和进步的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绝不是心急就能做到的。
生长速度越快的树木,其致密度就越低,生命往往也越短暂;而松树、柏树、胡杨等树种,要上百年才能成材,用起来却可千年不朽。
如果我们想成就有价值的人生,我们拥有一辈子的时间,何苦那么着急呢?
你究竟在为谁工作
由于中国的考试制度,很少有人从小就享受到主动获得知识的乐趣。相反,一切似乎都是在被迫中进行,总觉得一切都是为父母做,为老师做,逐渐养成了一种自己都意识不到的被动心态,继而产生抱怨心理。因为是为别人做的,所以自然会不满,会抱怨。我们抱怨学校和父母,工作和家庭,总觉得哪儿都不对劲。
但其实问题就出在我们凡事都被动的心态上。
正在寻找和已经参加工作的人都要明了的一个道理是:做任何工作都是在为自己工作。你要感谢给你提供工作的机构,不管这个机构本身如何,老板如何。因为,有了工作才能赚到薪水,赚到了薪水才能过日子,这是从最低层次上说的。从另一个层次上说,你在任何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资历和智慧都永远属于你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名誉、地位、金钱和财富别人都可以从你身边拿走,但是你在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资历和智慧,是别人永远拿不走的。这就是为什么在IBM、柯达等大公司工作过几年的人再到其他机构应聘会更容易一些的原因。
一般说来,有工作经验的人的工资比大学刚毕业的学生要高。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学生能耐再大,起薪也不会很高,只有工作了一两年,真正展示了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之后,工资才有可能得到提高。任何成就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要你的积累是正面的,你的资历和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而你得到的回报也就会越来越高。
大家要明白的另一个道理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
现在很多年轻人显得十分急功近利,到一个单位工作没几天,还没展示自己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还没有给用人单位留下深刻印象,就急着提条件或要求涨工资,结果不是被扫地出门,就是被冷落一旁。
我经常看到有的大学生只工作了两年,就换了五六个单位。面对这样的学生我就会十分警惕,如果再发现他不断抱怨工作单位,我就会觉得是他自己有问题。只有当把工作做到别人离不开你的程度,你才有资格说自己是一个合格的雇员,你才可能有一天变成主人,变成你工作的主人,变成你心灵的主人,甚至变成你老板的主人。就像阿杜在歌中唱的那样:“是你让我看透生命这东西,四个字坚持到底……不管有多苦,我会全心全力。”这种心态才是正确的心态。
我做新东方这么多年来,真正的收获并不是新东方学校,也不是积累起来的财富和地位,而是我在新东方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工作乐趣、积累的社会经验以及面对挫折的苦恼和成功的喜悦。做成新东方固然重要,但即使失败了,也没关系。因为我有积累,有耐心,因为我知道如何等待,所以我永远都能重新开始。
一心一意做一件事
我做事并不聪明,但是喜欢一心一意地把一件事做完,而且常常乐在其中。我从小就养成了这样的做事习惯,长大后受益良多。
农村人有一种说法,就是大年初一什么活都不能干,否则一干就是一辈子。但在我高考那一年的大年初一,我下定了决心要在家里学习英语。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天就背完了6篇课文,而且背得滚瓜烂熟。我发现如果抛开一切琐碎的事情,一个人一天是可以有很多收获的。当然也不幸被言中,我从此一辈子都在用英语混饭吃。
这件事情到现在还在影响着我做事的方式。从此我做任何事情,都会限定一个时间范围,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规定的事情迅速有效地做完。我在修改《GRE词汇精选》时,用了10天的时间就改出来了。从7月15日开始,到25日,平均每天花8 ~ 10个小时专心致志地修改,现在这本书已经到了大家手中。
有时我会被自己做事情的精神感动,越被感动就越想认真做事情。我吃惊于自己在新东方的匆忙和浮躁中,还能一天坐上10个小时,一动不动,把电话关掉,切断和外界的一切联系,直到把一件事情做完为止。
因此,一件事情能否做成功,与做事情的方式和状态密切相关。如何在有限的范围内,一心一意做完一件事情,并且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就变得极其重要。
其实,做任何事情道理都是一样的,隔行不隔理。所谓的天才,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到别人所无法企及的程度的人。
世界上最著名的高尔夫球手泰格·伍兹(Tiger Woods)是世界上身价最高的人之一。他是怎么变成世界著名球手的呢?
从小练出来的。他三岁开始练球,一练就是近20年,最后球在他手里指向哪儿打向哪儿,打球几乎达到了化境。我想,他可能从小除了高尔夫球之外,就没有想过别的,一直打到今天。他拥有私人专用飞机,一大堆的保镖,世界上最豪华的汽车,世界上任何高尔夫球场都向他开放,每打一次球,就可以拿到几十万到上百万美元,还有世界上那么多的球迷对他的崇拜。
我并不是说拥有这些东西就伟大,而是想要说明一心一意做事情可能带来的结果。任何人一心一意地投入,都会得到最大的回报。
在浮躁的社会,如若能将自己的心培养到禅的境界你就了不得了,因为你心如止水,做任何事情都能静下心来去做,怎会有做不成的呢?
年轻人应有的就业态度
我一直把职业之路分成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叫就业、职业和事业。有一件事我们千万不能做,就是失业。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谈事业目前离你们还太远,真正要谈的是失业的问题。要想不失业就要从就业做起。
就业就是找一份工作,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干,你能干上这份工作,就可以赚钱,不至于再花父母的钱。22岁以前父母给你经济资助帮助你完成大学教育,如果说这是父母的应尽之职,那么到了22岁以后,大学毕业了,不管你是继续读研究生,还是工作,再多花父母一分钱都是不应该的。人就像动物一样,到了一定的时候,必须要出去养活自己。从来没有听说哪一种动物带着小动物过一辈子的,小动物迟早必须出去自己觅食。
我看过一部电视片,老鹰看到小鹰会飞的那一刻就再也不会去理睬那只小鹰了,一定要让它飞出去。中国的父母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有钱的父母更加糟糕,孩子找不到工作,那就算了,继续给他钱吧!结果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和奋斗能力越来越差,父母不知不觉剥夺了孩子们成长的权利,使孩子们渐渐失去成长的可能性,导致他们一辈子长不大,一辈子没出息。如果一个人25岁左右还有依赖父母的心态,这种心态是几乎一辈子都摆脱不掉的。对一个大学生来说,22岁是一个分界线,把自己跟原来的一切依赖关系全部割断,自己走进社会经受风雨。
有同学说自己22岁以后读研究生确实还需要钱,但读研究生是为了自己以后更有价值,该怎么办?假如你真要上研究生,真要花钱出国读书,有没有可能向父母写一个借条,并且以同期银行利息来计算需要向父母归还的钱的数目。这样你就有了一种紧迫感,这个紧迫感就是:我未来必须找到更好的工作,这样才能把父母的钱还上。
大学生一进入社会就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能够拿到一份很好的薪水做下去,这样的机会确实不多。进入某个领域的敲门砖,通常是选定一家单位以后,从单位的最基层工作干起,并且以自己的敬业和成绩来证明自己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前途,证明自己对这个机构的喜欢,使自己在这个机构中能够逐步上升。
总而言之,就业就是找一份工作而已,特别简单,像我当初做的一样。大学毕业时我留在北大当老师,当时我并不想当老师,但我知道我是丢不起这个工作的,因为如果我拒绝分配,户口就会打回原籍,打回原籍就意味着我要回到农村,那我还上大学干什么呢。
从不会当老师到会当老师,我抱着一点点的敬业精神,抱着一定要努力的信念,一点点学,到一年多以后我喜欢上了当老师。最初我从来没有想过一辈子当老师,我想,当老师只是一个过渡,最后我总是要出国深造或者转到别的行业去的。但两年以后,我决定把老师当作自己一辈子的职业。这就转到了我下面要讲的第二步:从就业转向职业境界。
所谓的职业和就业的区别是:就业可以是临时工作,能使自己活下去的临时工作,它和你的未来发展方向,可以相关也可以不相关,从事这样的工作就叫作就业。职业就不一样了,职业就是你选择的这个行业你打算干一辈子,这就是职业。比如我下定决心一辈子不离开讲台,下定决心以后从来就没有变过。期间我有很多机会可以做比做新东方赚更多的钱的行业,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改行,因为我觉得做那些东西跟我做老师没有关系,所以我后来的整个事业都是围绕着我的职业展开的。
以职业为一个中心点,再来扩展事业,是一条很好的路。
从大学生的就业或者大学生毕业以后找工作的心态来说,我觉得主要有几个阶段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第一是准备阶段,是指进了大学以后的前两年。由于高考太辛苦,让人变成了非人状态,所以在大学的一、二年级,应该把自己还原成轻松状态。大学一、二年级,你在把功课学得比较好的情况下,尽可能生活得轻松一点,把知识学得广泛一点,这是一个综合素质的准备阶段。
真正的就业准备从大学三年级开始。
三年级和四年级这两年要做几件事情,才能使大学毕业以后找工作相对比较顺利:
第一件事是从大学三年级起就应该搞清楚,我毕业以后找工作主要是什么方向。
第二,就是增加通用技能的准备。所谓通用技能,就是指英语、电脑操作等技能,这是你到任何一个单位去工作都必须要用到的。
第三个就是实践经验。我一直告诉大学生,工作要有经验的积累。美国大学生上大学期间一定要出去实践,而且不一定要拿工资。你如果到新东方来,即使管理一个月的教室也算是工作经验,至少你知道了工作是怎么回事。更重要的是,如果你真的干得很好,你走的时候老板给你写一封推荐信,对你未来找工作一定是有好处的。可靠的企业的老总给你写的推荐信,是一种诚信保证,既然推荐你,就意味着你这个人不赖。通过企业老板的推荐就业将变成大学生找工作的一条重要渠道,因为中国是一个整体上缺失诚信的社会,因此它需要一个诚信系统,这个诚信系统靠什么?就靠人与人之间熟悉之后的互相信赖。如果你去上班了,并且做得很好,老板乐意给你写推荐信,未来的工作大门就自然向你敞开了。所以第三条是一定要的,在大学三、四年级两个寒假、两个暑假一定要去找工作实习。
最后一点就是,在大学三、四年级要准备好与人打交道的心态。
与人打交道就从你的同学做起。与人打交道是非常重要的,与人打交道的心态,我把它叫作分享心态。中国的独生子女比较自私,什么东西都要独享,跟别人从感情上到物质上的平等交往能力比较缺乏。我只举一个例子告诉你什么叫平等交往和分享心态,也许可以为你带来一辈子的好处,因为我从小到大就是按照这条原则来做事情的,到今天也没变过。记住这个原则你将无往而不胜:在大学跟同学分享,到了单位跟人分享,创业成功后跟合作伙伴分享,你就成了最受欢迎的人。其他情况也一样,100块钱你可以自己吃一顿饭吃掉,你也可以用100块钱中的10块钱,另外的90块钱想办法提升自己的价值、扩大自己的朋友圈,而这些朋友是无价之宝。
一个人要找到好工作由两个要素组成:过硬的专业知识加上综合素质。从综合素质来说,我讲五点素质在我心目中的排位。如果你到我这里来工作,在专业知识过硬的前提下,五种素质的排位是:第一,诚恳和诚信。第二,要踏实。诚恳和诚信不意味着踏实,我发现很多诚恳、有诚信的大学生最后很浮躁。第三是沟通能力。我发现很多人很有才能,但是一到办公室以后就把办公室弄得乌烟瘴气,原因是他们缺乏沟通能力,还瞧不起人。第四是创新能力。你能够提出新思想、新主意,让大家感觉到你想到的东西别人还没有想到,同时别人觉得你想到的东西有价值,那么你的位置就会上升。最后一种素质是无私。为什么无私放在最后,是因为我觉得每个人都有私心,关键是要把私心限制在大家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同时最好通过利他的方式表现出来。
如果把这几点时刻放在头脑中,我觉得你不仅会成功就业,你未来的事业也会勇往直前,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把每天当成一辈子来过
我们总是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各种坐标之中,比如纵坐标是地位,横坐标是财富等,然后一辈子就在这个坐标中和别人进行比较。
从小学开始,每次考试一结束,老师就会把分数和排名公布出来,让那些落后的同学无地自容。由此也产生了两种人:一种人被激发起好胜心理,努力追赶优秀者,最后终于出人头地;另一种人在不断的打击下自暴自弃,失去对生命的希望,最终在自卑中度过一生。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理念存在弊病,那就是它难以让人看到自己的优势和做人的尊严,从未将幸福和快乐作为教育的主题,也没有对成功进行正确的定义,这样就导致不管成功与否,人们都感觉不到幸福和快乐。
其实,每一个人在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位置,自己的位置对于自己而言没有高下之分,当你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感到满意时,那就是快乐的人生。
那些不和别人比较、专注于自己世界的人是幸福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体会,买了一个新手机会快乐几天,买了一套新房子会快乐几个月,然后一切都归于沉寂和无聊。亿万富翁可以买到世界上的大多数物质,但其幸福指数并不一定比普通老百姓高。
我们常犯的另一个错误就是常常要求别人对自己同自己对别人一样好:你对别人微笑了,就希望别人对你微笑;你帮助了别人,就希望别人一直感恩在心;你送给了别人一个苹果,就希望别人能送你一个橘子。这样我们就让自己活在了计较之中,做任何事都总想着合不合算:工作的时候你会想着要不要努力,因为你努力了老板不一定给你更多的奖赏;和朋友吃饭的时候你会想着要不要抢着付钱,因为你已经请过他一次,这次还是你付钱不合算;甚至在谈恋爱的时候,你都会想着对方的家庭背景会不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实惠。所有这一切都让我们无法豁达地生活,因为计较和算计中的生命是狭隘的生命,一颗封闭的心灵看不到世界的美好。
记得在台湾出差时,我看到大多数人脸上的笑容都是灿烂的:过海关的时候,工作人员总是笑容满面、言语温柔;坐在出租车里,司机总是礼貌而热情;问路的时候,被问者的讲解总是详细又周到,甚至会带你走一段。他们的善意与礼貌一定不是源于制度的要求,而是来自内心的宁静和满足。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很开心,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没有自卑感,因为他们不和别人比。他们对每一个人都微笑相对,因为他们知道即使对方不笑,心里也一定感到了温暖。这与我在内地的感受有所不同。在内地有些地方的大街上行走,我发现很多行人的脸上都充满了迷茫、忧愁、不满和痛苦。
当然,这和我们时代的变迁有关,一个不断变迁的时代容易让人随波逐流、失去方向,心灵到处游荡。这也和我们的价值体系和内心追求有关,当一个人总是用物质和金钱作为判断社会地位和尊严的标准时,就永远失去了幸福和快乐的基因。
让我们来改变一下看法,学会放开心灵地生活,不去和别人比较社会地位的高低和财富的多少,而是和自己比较是不是每天都能够生活得更快乐一点。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叫“一日一生”,意思是把每一天都当作一辈子来过。
如果你的生命真的只有一天,你的心里还会有那么多的计较吗?
感谢那些“逼”过我们的人
每个月我都要为《新东方英语》杂志写一篇卷首语,每次写卷首语之前,我都会恨向我催稿的编辑,总是在最后几天这样“逼”我交出文章,让我本来可以轻松的几天变得心烦意乱、食不甘味。就这样一次次被“逼”,一篇篇卷首语被“逼”了出来,几年后居然结集出版了两本书。尽管是自娱自乐的行为,也没有多少人读,常常只能免费送给学生,但见到漂亮的书放在自己眼前,依然免不了产生一点成就感,就像俗话所说的那样,再丑的孩子父母都会爱,面对自己的作品,心里总是欣喜的。
想起读书年代的自己,天资并不聪颖,每次背课文都被老师“逼”着背出来,每次数学题做不出来就会被老师留下来“逼”着做完。凡是那些“逼”过我的老师,我到今天还能够记得十分清晰,小时候对他们的恨转变为现在对他们的感激;但那些没有逼过我的老师,尤其是那些放纵我的老师,现在却一概记忆模糊,而且越发觉得这样的老师不值得尊敬。
在大学的时候,老师一般不会逼学生学习,因为学生已经长大,应该自己立志好学。但人都是有惰性的,有多少人会“逼”着自己在大学青春年少、男欢女爱的时刻,真正沉下心来学习呢。大学生真正认真学习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期末考试前,为了考试及格,被“逼”学习两个星期左右,考试结束,教科书一扔,万事大吉。我对大学时代的很多老师都已经印象模糊,因为这些老师基本属于宽大型老师,不管学生听不听,到期末出张考卷,给个分数就完事。老师仁慈的话,班里每个人往往都能及格。
不过有两个老师我到今天还记忆清晰,心存感激:一位是系主任李赋宁老师,一位是英诗教授王世仁老师。李赋宁老师教《新概念英语》第四册,要求我们学一课背一课,弄得我们狼狈不堪,但却成就了我们的英语功底;王世仁老师要求我们把教过的英诗都背出来,我们被迫在西风中背雪莱的《西风颂》,但对于英语语言的美感也就在背诵中体会得越来越深。现在想来,要是所有老师都对我们这么严格要求,我们在大学也许还会更加长进一点。
我曾经读过《我在美国做妈妈》(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该书中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讲述了自己的育儿经验。她对两个女儿的要求十分严格,甚至到了残酷的地步。她一开始就不给孩子选择“不努力”的机会,最终把两个女儿培养成了杰出的钢琴家和小提琴家,能到卡内基音乐厅去演出。至于这两个女儿未来是否会更加成功我们不妄加评论,但至少可以说蔡美儿用“逼”的方式让两个女儿走向了成功。
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成功也从来不是唾手可得的。虽然我们觉得自己是被“逼”着做某些事情,但这些事情从长远来看也许并不是坏事,比如被老师“逼”着背课文,被同学“逼”着参加活动,被老板“逼”着不断工作,被竞争“逼”得天天努力……
也许,适当地被“逼”一下,能够把我们的惰性逼走,把我们的安逸逼走,把我们的勇气逼出来,把我们的前途逼出来,也把我们的成就感和幸福逼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