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不是谁都能创业 » 不是谁都能创业全文在线阅读

《不是谁都能创业》一 创业不是什么伟大的事情

关灯直达底部

每个人都会有梦想,每个人的梦想都会破灭。如果你要创业,就必须能够在梦想破灭之后还要继续前行。至于有人能坚持到成功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有梦想,而是因为要生存。毕竟,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1.1 创业的梦想其实没那么伟大

现在不管在哪个行业,似乎每天都有“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有人创业了,有人融到资金了,有人上市了,有企业被巨头整合了等。在这个风起云涌、群雄逐鹿的时代,如果没有创业的想法和作为,似乎对不起自己的梦想,于是很多小伙伴们也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可人在什么时候最容易做“创业”梦?

当前工作不顺心又找不到更好工作的时候。马云说:“为啥十八罗汉愿意跟着我干那么多年?因为他们在别的地方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任正非是因为在工作时被人骗了近200万元,44岁的他背着处分离开了国企之后必须要养家糊口,被逼无奈才创立了“华为”公司。大部分成功创业者当初的创业动机很简单——为了多赚钱,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最终结果还不错,还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

也有人的确是因为梦想而创业,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无论创业的“初衷”是什么,“梦想”其实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伟大和重要。在实力还很弱小的时候,不切实际的梦想和情怀只会成为创业的包袱。

情怀往往是创业的包袱。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使命、愿景、理想……这些文化上的东西都不需要过度纠结。

创业是一个非常专业和理性的过程,创业团队的组建过程更是充满了妥协和无奈。创业不见得就是什么“伟大”的事情,创业只是一种生存和生活的方式而已。创业不能是梦想本身,创业只是实现梦想的方式之一。处在创业中的心理状态应该是“悲观而积极”——做最坏的预判,但是要以最迅速的行动,奔向最好的目标。创业者的任务就是尽快赚钱,让自己的企业先活下来。

案例:华为公司1988年成立,但是《华为基本法》是在1995年萌芽、1996年形成大纲,最终在1998年才正式审核通过的,距离华为公司成立已经过去10年。《华为基本法》实际上是对华为前十年工作经验的总结,并对后面的工作进行指导的大纲。如果华为从刚成立就制定《基本法》,那样很可能会因为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中而自乱阵脚。

1.2 不能抱着学习的心态创业

很多“学院派大师”和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习惯用“职业化培训”或“绩效考核”模式来创造成长,却不擅长使用“反复试错”和“战术迂回”来运作项目。他们更擅长调度资源,使其在业务边界清晰的范围内做到NO.1,却不擅长在缺乏资源的情况下,突破在未知领域的“瓶颈”。

有人认为创业就像谈恋爱一样,看再多的“如何谈恋爱”的书籍,也不如实际去接触爱情,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家面壁不如出去撞壁,“行动力”比“面壁”更重要。

创业者不是“培养”出来的,也不能只靠“学习”,必须是在实战中摸爬滚打,在一点一滴的磨炼中成长,才能成为优秀的创业者。“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任何职业都只有从底层一点点做起,经过重重考验,才会有更稳健的发展。

要想成功创业,就不能抱着一味学习的心态,也不能抱着“长经验”的心态去创业,从创业的第一天开始,就要想着应该如何创造出别人需要的价值并转化成收入。创业和就业不同,创业如同上战场,就是真枪实弹地干,“置之死地”之后才能找到成功的路径,别无他法。绝大部分创业成功的人都是被逼出来的,他们中很多人也没想到自己会有后来的巨大成功。

不光是创业,在职场中也是如此。很多刚入职场的毕业生,见资历高的职场“老人”就喊“老师”,言必称“我是来学习的”,自认为这是“低调”和“礼貌”,实际上这是不成熟的表现。从进入职场的第一天起,你就是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至于“学习”,则应该是晚上回家之后的事情。很多职场高手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来学习,平日上班的时候则从不说“学习”,显得很“专业”,哪怕是装得很“专业”也行!

言必称“学习”的人,其潜意识可能是“人家是来学习的嘛,犯点错也是难免的”,这是一种“承担不起后果”的心态。创业者尤其需要的是能独当一面的搭档,所以创业者要慎提“学习”,将注意力聚焦到创造用户价值上去。

1.3 英雄不问出处,创业不分早晚

总有一天你们会庆幸:幸亏我在30岁的时候还没钱创业,否则哪来现在的好机会!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有人提醒“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张爱玲的那句“成名要趁早”更是影响深远,因此很多人犯了“着急”的毛病。

首先,我们要正告大家的是:机会随时都会有,创业没有早晚。比如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提问:

“我们大学生创业能成功吗?”

“毕业后是先就业还是先创业?”

“创业失败还有公司会要我吗?”

“投资人说大学生创业不靠谱,他们只投资有工作经验的人。而有的投资人说职业经理人缺乏创意和闯劲儿,宁愿投在校创业的大学生。我该听谁的?”

“人家×××,只比我大一岁,公司都上市了!”

坦白地讲,如果你的提问还是停留在这个阶段,至少你现在还不适合创业,也不必急于去创业。适合创业的人往往有非常清晰的认知,主要包括能很清楚地回答下列问题:

1.我是谁——你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

2.我擅长做什么——别人抢不走、偷不走的核心技能/资源优势;

3.怎样把我的特长/资源变成钱——懂市场交换的法则而且能快速变现。

准备创业的关键并不是资源和钱,也不是“好项目”,而是弄清楚“我是谁”。我们倒不是认为学生不可以创业,而是说绝大部分大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还有所欠缺。就像电影《后会无期》里的那句话——“你连世界都没观过,谈什么世界观?”

在企业管理中有个很重要的思想叫作“人岗匹配”——人的特点和特长与岗位需求相匹配,创业也是要讲究“人的特点和特长与创业项目的需求相匹配”。你连自己都认识不清,怎么去找合适自己的项目呢?

广润老师有个师弟,读大学的时候就非常痴迷打网络游戏,他对于很多网游都有深刻的研究,写出了各种攻略分享给“圈内人”,甚至能写出某个网游的优化策略。他毕业之后,很多游戏企业抢着要他去上班。工作不到一年他就辞职自己做游戏公司创业,现在发展得很不错。他回忆自己的创业经历时就说,要想做游戏创业,就必须要痴迷于游戏,有极度的热情而且能够废寝忘食地玩。而且还得保证大学考试“不挂科”(自律性强)。他读大学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来的工作一定跟游戏有关,而且未来肯定是要创业。

本书作者秋叶老师,活了36年想都没有想过创业,等他37岁的时候,突然发现可以借助自己在PPT领域的影响力,创造一个别人难以复制的在线教育模式,这才带着小伙伴一起创业。如果让秋叶老师36岁就创业会如何?——除了把家产都赔进去,秋叶老师估计很难有什么好结局。所以说梦想和情怀是很贵的,一定要想好自己能否为它持续埋单。

1.4 太坚持和太靠谱不见得是好事

很多人说“要选定一个方向坚定地走下去才能成功”,而只有创业过的人才知道“选定一个方向”比“坚定地走下去”要困难得多。创业者最怕的就是被别人认为“不靠谱”,但是几乎每一个创业者在某一个时期都会被人认为“不靠谱”。网上有当年马云到处向人宣扬他的“中国黄页”的视频,那个模样是何其地“不靠谱”!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用时间换空间,保存有生力量,活下去就有机会。创业初期,就要做好这种准备。创业者要不停地犯错、不停地修正,他们在不断地为主业寻找足够的现金流。与此同时,身边的人不停地嘲笑、挖苦、讽刺……这些都强烈地撼动着创业者的神经,也增强了创业者的抗打击能力,扩充着创业者的胸怀。马云也是做了几年“中国黄页”之后,发现真的“不靠谱”,才从北京回到杭州做了阿里巴巴。

很多刚开始创业的人给其他人的感觉就是很“飘”,今天卖手机,明天做电商,一阵子不见又开始做日用品批发……对初创者来说,这种“不靠谱”的状态,也许才是最靠谱的。不要怕被人嘲笑“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也不要怕被人指责“主业不明”,对于创业者来说,在不违法的情况下,“让公司先赚钱活下去”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案例: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在他们创业的初始阶段,往往都没那么“高大上”。要知道柳传志创业做联想也是从做国外电脑代理开始的,但最后一步步做大反过来收购了IBM的PC业务。无独有偶,马云创业早期做翻译社补贴电子商务,刘强东创业做京东商城的底气来自做硬件代理的经历,都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出身。华为已经如此成功,但是任正非说华为的目标永远都是“活下去”,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相濡以沫,莫若相忘于江湖”,如果你的创业团队做得苦兮兮的又看不到前景,调整方向、趁早重组也许对大家都好。

1.5 改变世界不重要,活下去才重要

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我们不认为“改变世界”就是创业的好理由。如果实力不足而又抱着“改变世界”的想法去创业,到最后很可能是自己给自己挖的坑,含着泪都要跳下去。

如果你的梦想是改变世界,那么“争取加入一个能够改变世界的公司”和“自己成立一家公司来改变世界”都是可选项,千万不要以为只有一种选择才能实现梦想。

案例:阿里巴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通过搭建电商平台,改变了整个国家的贸易和产业结构,解决了数百万人的工作问题;华为“丰富人们的沟通与生活”,其设备已经服务了全球数十亿的人口,让广大亚、非、拉国家和很多不发达地区都用上了先进而廉价的通信网络,帮助当地百姓享受网络带来的信息,脱离贫困。在这样的企业和平台上工作,同样可以让个人的价值放大很多倍,每一天的工作都是在改变世界。

世界上有些事情就是这么诡异,就像有人点评《红楼梦》一样:凡真心相爱的最后都散了,凡是凑合过日子的最后都圆满了。我们选择创业项目,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憧憬“我要改变世界,然后自然有人会为你的情怀投资”,而是要“一开始就有现金流活下去,然后再找机会做大做强,说不定能有机会改变世界”,连最被人说是情怀教主的罗永浩,在知道自己的手机加工厂会倒闭后,发的微博也是“我们爱我们的倒霉工作,也爱这千疮百孔的世界”,真的会有一种打碎牙和血吞的痛。

说句很“直”的话,大部分创业者不要想着改变世界,先要改变自己。一旦开始创业,你会发现你很难改变世界,但是世界却很容易改变你!

1.6 创业是一种心态,而非一种状态

不要认为只要注册了自己的公司,自己当了老板就是创业,在企业工作就不是创业。即使你在企业工作,如果你能把老板的事业当自己的事业来做,你终究会成就自己的事业;如果你认为“反正这是老板的事,我拿一份工资干一份活而已”,那么你很可能终生一无所成,而且还会活得很累。华为智能手机老大余承东,就是在华为内部从0到1,五年时间把智能手机做成了华为的核心业务,让华为直接改变了公司定位,这何曾不是一种了不起的内部创业?这种难度一点也不比在外面创业简单。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老板”,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现在就“做老板”,我们并不号召大家去注册公司“做老板”。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与其盲目追求“做老板”的排场,不如扎扎实实地做好手头的事情。此外作为一个职场人来说,学一些创业的思维对于职业发展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首先,学会站在创业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对拓宽自己的职业道路非常有帮助。你会在职场中获得很多“外来”的信息和资源,具备其他同事没有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职业品牌,当然就能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

其次,你的老板很可能是有过创业经历的人,只要你理解了创业思维,就会更容易地理解老板的想法和行为。当你有过创业的经历,或者有了创业的思维,你就会明白,老板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他的道理。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只有大公司工作经历的人,喜欢给企业老板提“合理化建议”。而当你有了创业的思维,了解了现实的无奈、体谅了老板的苦衷,你才会知道——所有看似“不合理”的情况,往往都有其合理的地方。

最后,一个人现在不想创业,不代表未来也不想创业。提前学习和了解创业思维,会让你有意识地在工作中积累今后创业需要的经历、人脉等资源。你将来创业的第一笔业务、第一个客户,很有可能是来自你过去的雇主、客户或者朋友。

“老板思维”是什么样的思维?“老板思维”其实就是“多管闲事”,绝不能够局限于本职工作的思维。职业经理人习惯性地先明确自己的责任和利益,并以此提炼KPI考核要素并定期进行考核,每个人各自负责一摊事,根据考核来获得奖励和晋升,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老板思维”就是需要站在更宏观的层面上考虑问题,技术、市场、财务、人事、宏观政策、微观管理、客户关系层面、企业投融资等都需要通盘考虑,缺一不可。难怪有人说从副总经理到总经理之间的距离是一条巨大的鸿沟,就像电影演员从黄金配角到最佳主角,有很多人一辈子也跨不过去。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你无时无刻不在创业,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人生没有彩排,天天都是现场直播”,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说过的每一句话,都是在打造你自己的品牌,其实就是在为自己“创业”。这个“业”不仅是“事业”,也是“业力”。很多创业成功的人,他们今天的成就源自于若干年前的某个“不起眼”的事情,或者某次无心插柳的拜访。比如俞敏洪之所以能够说服同学从美国回来跟他一起创业,居然是因为他在读书的时候给同宿舍同学打了四年开水!

机会永远都会有,但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不要等到马上要创业了,才想到去找机会、找资源,也不要等到马上要创业了才想到去经营人脉。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都是给创业打基础,当你决定创业、成立公司的时候,你所需要的资源应该已经基本完善。

1.7 创业虽苦,但不要苦大仇深

创业苦不苦?创业当然苦!创业比打工辛苦得多。但是这种苦心甘情愿,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苦,而不是被逼无奈,所以不要苦大仇深地对待创业。就像生儿育女一样,虽然很辛苦,但是这是你自己做的选择,不值得你到处说。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苦”文化,动辄说“头悬梁、锥刺股”“苦心人、天不负”“学海无涯苦作舟”,如果创业是这种心态,那就不要创业了。用足球赛来比喻,创业的“苦”是德国足球的那种横冲直撞、酣畅淋漓的“苦”,而不是被别人压着打、疲于奔命、气喘吁吁的苦。虽然德国人每次踢完球跑动距离都比别人要长,足球踢得更卖命,但是他们的内心是开放的,是痛快的,结果往往都还不错,即使输了,也无怨无悔。

所以,“苦大仇深”的人不适合创业,这种人有“弱者”的心态,在创业团队中会不知不觉散发“负能量”——虽然他的初衷可能是好的。创业是要有点“匪气”和“赌性”的,不能太过理智,而我国的传统教育恰恰忽视了“气场”的培养。

创业其实就是一个“愿赌服输”的过程,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必须心无旁骛、奋力向前,叫苦叫累没有一点意义。就像当裁判鸣哨开球以后,你只需要奋力拼搏用尽一切办法去赢球,越怕输球反而越容易输。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果你的老板/合伙人的人格是“怨妇型”,那么请你尽快地离开。作为一个老板,就算输了也要打碎牙和血吞下去,积极解决问题,抱怨没有任何作用,只会让员工失去对老板、对企业的信心。企业中的每个人都有权利抱怨,唯独老板不行,这也是“老板性格”。

1.8 要有目标,但不能纠结于目标

有人说成功就是“设定一个目标,并且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达成这个目标”,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大航海家哥伦布的目的是“从地球的另一边抵达印度”,而不是发现新大陆,而且他到死都认为自己到达的是印度,虽然最后哥伦布名利双收,但他算是成功者吗?

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找到并联合大月氏来共同对付匈奴,而等他找到大月氏的时候,大月氏早就不想与匈奴为敌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基本目的并没有达到,但是却开发出了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那张骞算是成功者吗?

如果用“设定目标并达成目标”来考核哥伦布和张骞,他们恐怕都算是失败者。创业的过程就像是哥伦布在大海里漂、张骞在沙漠里跋涉。“目标在哪里?手段是什么?”恐怕都是个未知数,甚至连自己都难以说服自己,只是觉得希望就在前方。即使这样,创业者也要表现出一副热血沸腾的样子给员工看,也是给自己看。

难怪有人说“成功是个副产品”。提倡“向××榜样学习”,很容易犯“刻舟求剑”的错误。因为此时此刻,并非彼时彼刻,时过境迁,很多东西不能照搬照抄。有些文章介绍创业者,经常“只秀小偷吃肉,不秀小偷挨打”——讲述那些成功者后来多么厉害,或者有意渲染“小偷挨打”的经历,让别人感觉成功的不易。但太多的创业案例都有意无意地隐瞒了创业者成功的关键条件,如果拿这些创业成功者经验作为自己的创业指南、创业宝典,那样只会南辕北辙,距离目标越来越远。

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牛顿的那句名言道出了成功创业的关键:“我之所以看得比别人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这句话其实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

1.你要用自己的慧眼找到合适自己的巨人(寻找机会);

2.用一切方法爬到巨人的肩膀上(抓住机会);

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非躺在巨人的肩膀上(在享受机会的时候,要继续努力)。

中国古话说:“人各有命,富贵在天。”你不得不承认“×二代们”有其先天的优势,他们的巨人也许就是父母、长辈,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很多做人做事的方法和技巧,身边有着普通人没有的“资源”。但是这个社会也很公平,尤其是在今天,在互联网所主导的新兴产业中,传统行业经验所发挥的作用有限,行政干预的影响也非常小,“富二代”和“官二代”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并不像在其他行业那么明显,所以很多充满梦想和行动力的“屌丝”们集中在互联网行业创业也是很有道理的。

创业者不是被培养出来的,而是在实战中摸爬滚打一点一滴地积累而成的。创业的基因也许有遗传和家庭的影响,也有机缘巧合甚至被逼无奈等因素。我们觉得“技术大牛+有梦想的×二代(资源型)”的创业团队,是很值得投资的团队构成。

1.9 创业者千万别追求做一个“完人”

很多鸡汤类的文章都在分析创业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如果按照这些文章的标准来看,几乎没有人是合格的创业者。

有些人喜欢塑造一种“完美型”的人格,认为成功者都是完人,但实际上很多成功的人都有性格或者能力上的缺陷。我们认为“接受一个不完美的自己”比“追求完美”更有意义。因为只有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才会有胸怀去找与自己互补的合作者。从心理学上来讲,“严于律己”的人,很难“宽以待人”。与其去追求做一个“完美的自己”,不如打造一个“由一群不完美的人所组成的能产生价值的团队”。

因此,与其要求一个创业者必须是一个怎样的人,不如分析创业之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值得注意的是,等完善所有要求,也可能会失去创业激情,小心“万事俱备的时候,就是机会错过的时候”。

有很多成功学之类的书籍,动辄就说“成大事者的N个习惯”“成功者的N种性格”等,辅之以所谓的“情商”“逆商”“财商”“×商”等概念,大诉其道。这些书还真能把一部分人给吓住,觉得自己距离那些“牛人”实在太远,于是不敢尝试创业。

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规定哪种人一定会成功,或者哪种人一定不会成功。无论是开朗还是内向、无论是急性子还是慢性子、无论是偏执狂还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高手,他们都有成功的可能,这些人中也不乏各种创业成功案例。

看看足球场边的那些教练——弗格森是个暴脾气、温格是个绅士、穆里尼奥是个狂人、里皮以淡定著称,可是他们个个都是成功的超级教练,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那些成功的创业者身上。无论是国外的比尔·盖茨、乔布斯,还是国内的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他们的性格完全不同,但是都是非常厉害的创业者,都能带领企业走向巨大的成功。

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也有这么一段精彩的描述,可以给大家借鉴:

“在我认识和共事过的许多有效的管理者中,有性格外向的,也有令人敬而远之的。有超然世外的、卓尔不群的,也有遇人羞答答的。有的固执独断,有的因循附和。有的很胖,有的则很瘦。有的生性爽朗,有的则总是心怀忧虑。有的能豪饮,有的却滴酒不沾。有的待人亲切如家人,有的却严峻而冷若冰霜。也有的少数生就一副令人一望而知其为“领导者”的体形,也有的其貌不扬,显得毫无吸引力。有的具有学者风度,有的却像是目不识丁。有的具有广泛的兴趣;有的除了自身的狭窄圈子外,其他一概不懂。还有些人虽不是自私,却始终以自己为中心;而有的却落落大方,心智开放。有人专心致力于他的本职工作,心无旁骛;也有人其志趣全在事业以外,做社会工作、跑教堂、研究中国诗词、演唱流行歌曲。在我认识的那些有效的管理者中,有人能够运用逻辑和分析;有人却主要是靠他们本身的经验和直觉。有人能轻而易举地决策;有人却每次都一再苦想,饱受痛苦。换言之,有效的管理者,他们之间的差别,就像医生、教师和小提琴家一样各有不同类型。因此,有效的管理者与不称职的管理者,在类型、性格及才智方面,很难加以区别。”

我们相信任何人都有可能创业成功,前提是他能够经过严格的训练,遇到合适的土壤,并发挥出自己的特长。

案例:本书作者秋叶老师在决心进入在线教育领域创业之前,如果没有15年的教学、讲座、内训、分享积累,如果没有他在PPT领域七年如一日的坚持积累的口碑,如果没有赶上在线教育的流行趋势,如果没有遇到一群给力的小伙伴,仅仅靠他个人的能力,就算他再能干,他还会有创业成功的可能吗?

1.10 融资和上市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创业当然需要融资,能够实现最终上市当然是很好的结果,但是创业决不能以融资或者上市为目的。

很多“创业导师”或者“天使”喜欢挂在嘴边的话就是“×××的项目又融了2000万”“××的公司上市了”。其实这种信息跟“×××中了五百万”一样对你没什么太大价值,而且融资和上市未见得就一定是好事。

我们认为的好项目,就是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并合理成长的项目,跟天使和投资人是否喜欢没什么关系。有些朋友(尤其是年轻的创业者)和天使打交道之后,就变得心浮气躁,盲目寻找那些“有数百倍”的成长空间的项目,而对于那些发生在身边的需求视而不见,这就是舍本逐末了。

天使投资人虽然致力于寻找有“数百倍”成长空间的项目,但是很容易“看走眼”,他们也不知道什么项目是好的项目,当年马云在美国为了融到“区区200万美金”,连续被硅谷30多家风投公司拒绝。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雷军的小米公司,在创业初期,所有的老牌风投和投资人都拒绝投资他的企业。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并不是所有项目都适合找投资,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上市。比如俞敏洪认为他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新东方的上市,就像“娶了个把控不住的女人”。教育行业讲究的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上市之后则要求他们每年的效益必须增长20%~30%,必须开××家分店,上市的要求和教育的本质发生了背离。

很多企业不上市,却一样受人尊重,随便列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企业清单:华为、娃哈哈、顺丰、老干妈、立白、方太……

所以,创业绝不能以是否能融资/上市作为成功的标准,也绝不能以“投资人是否喜欢”为唯一标准。唯有保持这样的心态,你才能更理智地和天使投资人打交道。作为真正的投资人,他们并不喜欢和那些天天赶场子要钱的创业者打交道,创业者还是要把精力放到项目中,“创业者要在意你的用户投给你的小钱,而不是投资人拍胸脯承诺给你的大钱”。

在现在的社会,想见到几个“投资人”甚至“大佬投资人”也不是什么难事,在大学校园和周边就有很多的投资融资会。不过越是这样,越要潜心做好产品。我身边有很多创业做得比较成功的朋友,对于资本都有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很多事情要靠“机缘”,强求不得,你把业务做好了,钱也就自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