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 »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全文在线阅读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146、有始有终

关灯直达底部

146 有始有终 

燕昭王始终认为乐毅是知己,乐毅也真心实意地去报答他。可是燕国的大夫骑劫,为了自己有点武艺,又懂得点兵法,早想拿到兵权。就因为在他上面还有乐毅,他不能顶上去。

骑劫和燕太子乐资一向亲密,就对他说:“齐王已经死了,齐国就剩了莒城跟即墨两处,其余的地界全在燕国军队的手里。乐毅能在半年之内打下了七十多个城,为什么费了好几年工夫还打不下这两座城来呐?这里头准有鬼。”太子点了点头。没言语。骑劫接着又说:“他要是成心打下这两个城,早就可以打下来了。听说他怕齐国人心不服,因此想拿恩德去感化他们。等到齐国人真正归附了他,他不就当上齐王了吗?他再要回燕国来当臣下才怪呐!”太子乐资把这话告诉了燕昭王。燕昭王一听,蹦了起来,怒气冲冲地打了太子二十板子,骂他是个忘恩负义的畜生。他说:“先王的仇是谁给咱们报的?昌国君的功劳简直没法儿说。咱们把他当做恩人还怕不够尊敬,你们还要给他说坏话?就是他真做了齐王,也是应该的呀!”

燕昭王责打太子之后,打发使者拿了节杖上临淄去见乐毅,立他为齐王。乐毅非常感激燕昭王的心意,可是他对天起誓,情愿死,也不愿接受这封王的命令。使者回报燕昭王。燕昭王感动得直流眼泪。

可是太子乐资为了乐毅挨了二十板子。这件事,虽说他不愿意计较,可也没法忘了。公元前279年(周赧王36年,燕昭王33年,齐襄王5年,楚顷襄王20年,赵惠文王20年,秦昭襄王28年),燕昭王死了。太子乐资即位,就是燕惠王。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燕惠王信任骑劫正像燕昭王信任乐毅一样,他还算顾全大局,没把乐毅当做仇人。可是燕国人已经上了齐国人的当,听信他们散布的谣言,三三两两地传着说:“乐毅本来早就当了齐王了,为了不愿辜负先王,就没敢做王。如今新王即位,乐毅可就要做齐王了。要是新王另外派个将军来,莒城跟即墨准得完了!”

燕惠王听信了这种流言,就把乐毅调回来,派骑劫为大将去接替乐毅。

乐毅倒是比伍子胥更有见识,他相信“善始者不必善终”,再说他和燕昭王的十十交十十情可以说已经是有始有终的了。要是他回到燕国,万一给新王杀了,丧了一条命倒不算什么,只是太对不起燕昭王了。末了他说:“我原本是赵国人,还是回老家去吧。”他就逃到赵国。赵惠文王封他为望诸君。

骑劫当了大将,接收了乐毅的军队。他有他的一套。他把乐毅的命令全改了。燕军都有点不服气,可是大伙儿敢怒而不敢言。骑劫到了大营,休息了三天,就去围攻即墨,围了好几层,可是城里早就有了准备。守城的将军田单,把决战的步骤已经很周密地布置好了。

评:历史虽说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但在某一个特定时刻,某个人的作用可能会特别的突出。乐毅就是这个时期那个最关键的人物。前面说过,齐国需要的是一个契机,而经过等待,这个契机来了,那就是燕昭王的死。燕昭王和乐毅绝对是古代君臣关系的一个典范,两人相识相知各守己道,故为后来历代君臣所推崇。燕昭王死了,乐毅就无法再为燕国攻占齐国了,挡在齐国复国之路上的最大的一块石头就被移开了。长城往往是被自己人毁掉的,这句话以后还会被无数次的验证。还好这场战争并不是燕国的生死存亡之战,否则骑劫的上任可能就意味着燕国末日的到来,下一节我们就会看到骑劫的愚蠢表现了。

乐毅在离开燕军后给燕惠王写了一封信,足以体现乐毅的智勇兼备,同时更是让人为乐毅扼腕叹息。司马迁说:“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今足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圣贤之君不以禄私亲,其功多者赏之,其能当着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十十交十十者,立名之士也。臣窃观先王之举也,见有高世主之心,故假节于魏,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厕之宾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故受令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余业而最胜之遗事也。练于兵甲,十习十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必与天下图之。与天下图之,莫若结于赵。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以为然,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济上之军受命击齐,大败齐人。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齐器设于宁台,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磿室,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已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慊于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故受令而不辞。

臣闻圣贤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早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教未衰,执政任事之臣,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皆可以教后世。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十江十。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早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十江十而不化。

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高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十十交十十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