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文化艺术界这个不小的人群圈子里,毛安秦称得上是一位颇有人缘也颇有名气的人物。她的职业是电视记者,既做新闻采访,也做人物专题,尤其是后者,向观众介绍和宣传的对象,多是在学术研究、文学创作各类艺术创造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作家、画家、雕塑家、书法家、舞蹈家、作曲家和歌唱家,还有少为人知的某些冷门如秸秆研究的专家、探索人脑奥秘的人。她的人物专题做得热情洋溢,又严谨自然,不见某些华而不实的吹嘘卖弄等时下常有的通病,而是在一个个特定的人物对象那里,挖掘出独禀的精神气质,给人以启示。观众看时也就自然产生一种基本的信赖,对被介绍的人物留下踏实可靠的感觉。
作家路遥,是她从事电视职业不久做的一个很有品位也很有影响的人物专题,是较早向读者揭开陕西这位杰出作家神秘面纱的一部好片子。我之所以赞赏,是这部专题片播放之后,吹到我耳朵里的良好反响所形成的印象。大约是上世纪80年代末,电视传播的技术尚不发达,我所居住的东郊原下的村庄,收不到电视讯号,无法看到这部专题片,颇多遗憾。文学界的作家朋友以及文化界熟识的艺术家,好多人都向我说到这部专题片的观感,赞赏有加。路遥生前对这部解读他的创作追求和生活历程的片子,也是颇为称道颇为珍重的。直到许多年后的今天,我才看到毛安秦写的这部专题片《路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解说词。这是一篇精到的文章,对路遥这位艺术个性独特的作家的理解是相当深刻的,对路遥艺术创造的生活历程和时代氛围的剖析是准确的,对路遥深刻的思想和宏大的艺术追求的探索是到位的。于是,毛安秦的这部初出茅庐的电视专题片,不仅向观众介绍了一位独立个性的作家路遥,也显露出采访者毛安秦脱俗的眼光和艺术才华。依稀记得毛安秦这个名字,还是路遥对我的说话里提到的。不过路遥称她小毛,那时她很年轻。
我和毛安秦的接触却是十多年后的事了。20世纪最后一年的冬天,借助一位热心朋友的安排,我躲在礼泉县读书。毛安秦电话相约采访。我那时处于一种渴望清冷乃至寡淡生活的心态,此前业已谢绝了几家媒体的好心邀约,理由是关于写作似乎没有新鲜的话题。我仍然是推辞。突然想起刚刚得悉青年雕塑家李小超完成了《白鹿原》群雕的事,约定我去观赏,于是就把这个消息告诉毛安秦,可以以此为话题,着重介绍李小超的雕塑创作。这样,毛安秦如约前往礼泉,于寒冷的清晨赶往李小超乡村老家的宅院。我也同时看到简陋环境里艰苦而又富于创造性的一组组群塑,令人惊讶不已。这个在西安美院学过雕塑的年轻人,蜗居礼泉乡村老家,埋头苦干了两年,把小说《白鹿原》里的一些情节和人物,用泥捏出三十多组群雕,展现出故事发生的氛围和人物个性,说惟妙惟肖也不为过誉。我发现毛安秦被现场展示的景观感染了激发了,完全投入到让人始料不及的艺术景观里去了。恰是在礼泉乡村农家小院观瞻李小超雕塑创作的现场,毛安秦完成了和我的对话和采访。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难忘的经见,脑子里至今都刻记着小院里那三间简陋的厦屋,厦屋里堆放着三四千个陶制的雕塑像,还有后院里自建的烘烧陶品的小窑,颇有点诸葛出山之前茅庐的味道。得助于握有先进传媒手段的毛安秦的相顾,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李小超和他的雕塑艺术推到广大观众视觉里,也推到陕西艺术界,现在李小超已成为很有名气也很富于创作活力的青年雕塑家。许多默默地进行着专题研究和创作的学者和艺术家,得助于毛安秦热诚而理性的推介走向广泛的人群,被社会关注和关爱。
匆匆五年过去,又到一年的冬天,毛安秦把一摞厚厚的书稿摆到我的面前,是她多年来创作发表的散文、随笔和采访笔记,我读后真有一种始料不及的惊讶,更多刮目相看的惊喜。平时偶尔在报纸上也看到过她的短文,没有太留意,现在却确信这是一位独具慧心颇富才气的作家了。她把热情倾注给各路名家宣传对象,却把自己的创作隐蔽起来,也把自己的作家面目深藏不露。
我读毛安秦的散文,最强烈的感觉是真实,既是描述的生活事象的真实,更是处于事象演变过程里“我”和相关角色心理的真实。这种阅读感受,主要得之于她写自己和自家亲属的一组散文。我也借助这次阅读,大略了解到毛安秦成长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在改革开放前普遍贫穷的乡村生活背景,毛安秦又在一个支离破碎的情感环境里生长,犹如雪上加霜,至痛处令人扼腕。毛安秦叙述里呈现的经济困境和情感绝望的母亲形象,我在阅读过程里,竟然不止一次有揪心的紧张。这是不少小说的阅读里都难以获得的情绪性感染。《追忆父亲》是一篇难得的散文佳作。父亲在文章里也在作者的成长史中的几次出现,标志着这个人几个阶段的生存形态和精神形态,其生动典型的举止行为和语言细节,活脱刻画出一个悲剧人物痛苦、辛酸、慰藉等丰富的情感内蕴。我由此而能透视到当时社会和家庭双重的挤压,如何摧折着一个父亲的心灵和脊梁。这篇散文深刻的社会内容和“这一个”的典型性,正是许多同类题材的小说所企望获得而未能达到的艺术效果。
这种感人以至逼人的真实感,渗透在作者一系列叙述个人生活片断的篇章里,崩析的家庭里的阴影,对少年时代心灵世界的遮蔽,艰难的求学历程中所经受的磨砺,真诚的友谊和善意的救助,不仅让我看到一个顽强地追求着生命理想的心灵的灵光,更感知到默默地潜存在人群里惜才的老师至诚的士兵等洋溢着爱心灵光的人。这种坚实质朴的真实,是毛安秦散文的灵魂。不争的事实是,矫情娇气或游戏卖弄的文字,在当今散文创作里随处可见。既看不到真实的生活感受,更无思考思想的一丝敏锐的火花,落叶似的语言里没有生命活力。这样,我就尤其珍重毛安秦散文里那种真实的生活体验,以及她对那种刻骨的鲜活的体验的准确描述。这样的散文,就获得了存活于世的基本资质,不会被时间改易,也不会因时世的演变而褪色。
毛安秦散文的语言,质地淳厚,颇富力度,形象和准确自不必说了。这种语言更让我联想到优秀小说的语言。我在阅读中往往设想,毛安秦从散文写作很容易也很自然地能过渡到小说创作,还在于她对散文布局架构的把握十分得体,繁简得当,起伏迭出,把生活里真实发生过的极富戏剧性的情节叙述得恰到好处,给读者以一波强似一波的情感冲击。这也是小说作家不断追求的艺术效果,毛安秦的叙事性散文却达到了。这就显示出作者驾驭题材的本领,和艺术表现的智慧。
阅读了毛安秦的散文,我才意识到以往对她的了解太浮泛了。这是一个极富个性的人。这种个性不是怪僻类的,而是不甘平庸不甘屈服的自强不息的内驱力,小小年纪就显示出来。正是这种内驱的力量,才跨越过不单是穷困的障碍,完成了艰难的求学之路,获取了强大自己的知识,从终南山下的乡村走向自己热衷的专业。毛安秦也是一个极富道德良知的人。她对真诚地帮助过自己的老师念念不忘,《师恩重如山》一文读来令人击节扼腕,既感动一位良师,也感动作者对于知遇恩情的敬重和珍惜。这应该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的操守,是人与人之间既可说崇高也可说是底线的东西。我在阅读里不仅了知毛安秦的身世和成就之路,更重要的是看到一个有志气有追求有道德的人。散文是作家最直白最坦诚的表述。了解作家最直截的途径是阅读其散文,作家关于世界的理解,作家关于生活事变的态度,作家关于生活的独特体验,作家面对世界的信仰,都通过散文毫无遮掩的袒露出来。毛安秦深得散文立足之命脉,让我达到一种理解。我把作家这种从业者的因由,从生理上解释为一根对文字敏感的神经。这根神经决定着这个人从少小年纪就会对文字尤其是诗样的文学语言发生敏感,再到喜欢以至不倦地追求,往往是与物质的优裕或匮乏无关。我从毛安秦身上也验证了我的观点,她也是小小年纪就热衷文学作品的阅读,尽管那时候受束缚于“文革”极“左”的环境,依然阻挡不住那根敏感文字的神经,终于在进大学时就发表诗歌了。那是一首很耐得吟诵的诗。毛安秦已成为一个优秀的散文作家,营造出独立的散文风格和艺术景致。
这个多年热衷于宣传各色专家的人,对自己的创作一直低调处理,不事张扬,更不沾文坛上某些自我标榜自我吹嘘的时风。她专注于自己的电视职业,把对生活和工作里的感受和体验诉诸文字,造就一篇篇颇有独立见解的文章。这种踏实的心地里所蕴涵的自重和自信,尤为难能。
2005.12.20 二府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