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章第五
注曰︰【遵而行之者,义也。】
王氏曰:‘遵者,依奉也。义者,宜也。此章之内,发明施仁、行义,赏善、罚恶,立事、成功道理。’
释评:义与利的冲突、论争,贯穿了整个人类社会,而且还会越来越激烈地斗争下去。见利亡义还是舍生取义,这一令人两难的选择不但时时在撕裂著人性,也在撕裂著人类。本章总结的四十六种灾祸,时下,不是瞩目皆是吗?消灭这种种毁灭自身、危害社会的不义的、丑恶的或腐败的弊端,唯一的办法就是‘遵义’,换言之,加强文明建设。
以明示下者闇。
注曰︰【圣贤之道,内明外晦。惟,不足于明者,以明示下,乃其所以闇也。】
王氏曰:‘才学虽高,不能修于德行;逞己聪明,恣意行于奸狡,能责人之小过,不改自己之狂为,岂不闇者哉?!’
释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当领导的,明于内而憨于外,则时时主动;否则,处处被动,事事受制。如此,这领导就不好当了。
有过不知者蔽。
注曰:【圣人无过可知;贤人之过,造形而悟;有过不知,其愚蔽甚矣!】
王氏曰:‘不行仁义,及为邪恶之非;身有大过,不能自知而不改。如隋炀帝不仁无道,杀坏忠良,苦害万民为是,执迷心意不省,天下荒乱,身丧国亡之患。’
释评:最聪明的人是看到别人的过失,引以为鉴,主动克服自身的类似不足;比较聪明的人是自己犯了错误能自觉反省改正;至于有了错误仍执迷不悟,一错到底的,那只有‘倒霉’二字了。
迷而不返者惑。
注曰︰【迷于酒者,不知其伐吾性也。迷于色者,不知其伐吾命也。迷于利者,不知其伐吾志也。人本无迷,惑者自迷之矣!】
王氏曰:‘日月虽明,云雾遮而不见;君子虽贤,物欲迷而所暗。君子之道,知而必改;小人之非,迷无所知。若不点检自己所行之善恶,鉴察平日所行之是非,必然昏乱、迷惑。’
释评:人常说:‘酒不醉人人自醉。’人心本自清净,无奈想法不对,意志不坚,经受不住身外之物的诱一惑 。一入迷途,九牛难拔,可不慎哉!
以言取怨者祸。
注曰:【行而言之,则机在我,而祸在人;言而不行,则机在人,而祸在我。】
王氏曰:‘守法奉公,理合自宜;职居官位,名正言顺。合谏不谏,合说不说,难以成功。若事不干己,别人善恶休议论;不合说,若强说,招惹怨怪,必伤其身。’
释评:事情还没有做,就开始满天吹牛。口出狂言,那么事情能不能办成的主动权就在人而不在我了;相反,事情成功后,再相机设词,主动权就在我不在人。这是就日常事理而言,如果事关重大,那就是祸福修关的问题了,此‘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之谓也。
令与心乖者废。
注曰︰【心以出令,令以心行。】
王氏曰:‘掌兵领众,治国安民,施设威权,出一时之号令。口出之言,心不随行,人不委信,难成大事,后必废亡。’
释评: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口是心非,当面是人,背后是鬼。当领导的人这样行事,没有不失败的。
后令缪前者毁。
注曰︰【号令不一,心无信而事毁弃矣!】
王氏曰:‘号令行于威权,赏罚明于功罪,号令既定,众皆信惧,赏罚从公,无不悦服。所行号令,前后不一,自相违毁,人不听信,功业难成。’
释评:朝令夕改,出尔反尔,下边的人就无所适从,任何政令都无法得以执行。
怒而无威者犯。
注曰:【文王不大声以色,四国畏之。故孔子曰:不怒而威于呋钺。】
王氏曰:‘心若公正,其怒无私,事不轻为,其为难犯。为官之人,掌管法度、纲纪,不合喜休喜,不合怒休怒,喜怒不常,心无主宰;威权不立,人无惧怕之心,虽怒无威,终须违犯。’
释评:领导者的威严不是装出来故意给人看的,这是一种内在的素养。有的不怒而威,有的怒而有威,有的则虽怒不威,周文王虽从不声色俱厉,但四邻国家都怕他。
好众辱人者殃。
注曰:【己欲沽直名而置人于有过之地,取殃之道也!】
王氏曰:‘言虽忠直伤人主,怨事不干己,多管有怪;不干自己勾当,他人闲事休管。逞著聪明,口能舌辩,伦人善恶,说人过失,揭人短处,对众羞辱;心生怪怨,人若怪怨,恐伤人之祸殃。’
释评:自己想博取刚直的名声,而把别人置于受冤枉,受侮辱的地步,这种人自身是要遭殃的。
戮辱所任者危。
注曰︰【人之云亡,危亦随之。】
王氏曰:‘人有大过,加以重刑;后若任用,必生危亡。有罪之人,责罚之后,若再委用,心生疑惧。如韩信有十件大功,汉王封为齐王,信怀忧惧,身不自安;心有异志,高祖生疑,不免未央之患;高祖先谋,危于信矣。’
释评:迫害自己任用的人,别人倒霉了,自己也不会有好结果。历代昏君大多如此。
慢其所敬者凶。
注曰︰【以长幼而言,则齿也;以朝廷而言,则爵也;以贤愚而言,则德也。三者皆可敬,而外敬则齿也、爵也,内敬则德也。】
王氏曰:‘心生喜庆,常行敬重之礼;意若憎嫌,必有疏慢之情。常恭敬事上,怠慢之后,必有疑怪之心。聪明之人,见怠慢模样,疑怪动静,便可回避,免遭凶险之祸。’
释评:对从前尊重有加的贤能,如今渐渐漫待了,说明这个领一导一人 的雄心大志已经没有了,意志衰退了。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无论对哪一方面,都有危险。
领一导一人 所敬重的人,从年龄上说,可能是其兄长;从职位上说,可能是权臣,从品德上说,可能是德高望重的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值得敬重。待之兄长,敬若上宾是尊敬的外在表现;出自内心的尊敬,是有道德的证明。
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注曰:【谗者,善揣摩人主之意而中之;而忠者,推逆人主之过而谏之。谗者合意多悦,而忠者逆意者多怨;此子胥杀而吴亡;屈原放,而楚灭是也。】
王氏曰:‘赏罚不分功罪,用人不择贤愚;相会其间,虽有恭敬模样,终无内敬之心。私意于人,必起离怨;身孤力寡,不相扶助,事难成就。
亲近奸邪,其国昏乱;远离忠良,不能成事。如楚平王,听信费无忌谗言,纳子妻无祥公主为后,不听上大夫伍奢苦谏,纵意狂为。亲近奸邪,疏远忠良,必有丧国、亡家之患。’
释评:貌合神离,其势必孤,其力必散。这与‘三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古训正好成了一反一正的显明对照。
亲小人,远贤臣而败亡的历史教训太多了。虽然没有一个当皇帝的不知道‘亲贤臣,远小人’则事业成,国家兴。实际上却没有几个能做得到的,为什么?就因为小人善拍马屁,贤臣好进忠言。马屁于国于民有害,但听了舒服;忠言于国于民有利,但听了扫兴。子胥、屈原的悲哀人人皆知。还是那句老话:‘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近色远贤者惛,女谒公行者乱。
注曰︰【如太平公主,韦庶人之祸是也。】
王氏曰:‘重色轻贤,必有伤危之患;好奢纵欲,难免败亡之乱。如纣王一宠一 妲巳,不重忠良,苦虐(雪楷义)万民。贤臣比干、箕子、微子,数次苦谏不肯;听信怪恨谏说,比干剖腹、剜心,箕子入官为一奴一,微子佯狂于市。损害忠良,疏远贤相,为事昏迷不改,致使国亡。
后妃之亲,不可加于权势;内外相连,不行公正。如汉平帝,权势归于王莽,国事不委大臣。王莽乃平帝之皇丈,倚势挟权,谋害忠良,杀君篡位。侵夺天下、此为女谒公行者,招祸乱之患。’
释评:‘设想英雄垂暮日,一温一 柔不住住何乡?’这句古诗道尽了千古英雄之不幸。谗言舒心,美色舒心且悦目,那些昏君耶能不近色远贤?
昏君近色,后妃必然干政。枕边风起,天下寒流矣!
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和唐中宗的皇后韦氏,一个想学他的母亲,一个想学他的婆婆,结果把唐王朝搞了个一塌糊涂。
私人以官者浮。
注曰︰【浅浮者,不足以胜名器,如牛仙客为宰相之类是也。】
王氏曰:‘心里爱喜的人,多赏则物不可任;于官位委用之时,误国废事,虚浮不重,事业难成。’
释评:官位是国之大宝,不可委之以缺德少才如唐玄宗的宰相牛仙客那样的人,更不用说庸碌之辈了。封建社会自来有权钱一交一 易的痼疾,这是历代事浮政堕的原因之一。
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注曰︰【陆贽曰︰“名近于虚,于教为重;利近于实,于义为轻。”然则,实者所以致名,名者所以符实。名实相资,则不耗匮矣。】
王氏曰:‘恃己之勇,妄取强胜之名;轻欺于人,必受凶危之害。心量不宽,事业难成;功利自取,人心不伏。霸王不用贤能,倚自强能之势,嬴了汉王七十二阵,后中韩信埋伏之计,败于九里山前,丧于乌一江一 岸上。此是强势相争,凌下取胜,返受侵夺之患。
心实奸狡,假仁义而取虚名;内务贪饕,外恭勤而惑于众。朦胧上下,钓誉沽名;虽有名、禄,不能久远;名不胜实,后必败亡。’
释评:当领导的守之以礼,作下属的尽之以忠,才能上下同心。相反,在上者如以势压人,以权欺人,必将离心离德,彼此伤害。
唐德宗的宰相陆贽说:官名只是一个头衔而已,重要的是为老百姓办寔事;利益是实实在在的事情,但比起仁义来是次要的。然而,有了真实可见的利益,才能有名声,有了名声,才会使权力成为寔权。名与寔互相促进,事情才会越办越好,效果才会越来越显著,业绩也就愈益突出。假如名不符寔,即使得到了显赫的头衔,也是不详之兆。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注曰︰【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自厚者,自满也。非仲尼所谓:“躬自厚之厚也”。自厚而薄人,则人才将弃废矣。】
王氏曰:‘功名自取,财利己用;疏慢贤能,不任忠良,事岂能行?如吕布受困于下邳,谋将陈宫谏曰︰“外有大兵,内无粮草;黄河泛涨,倘若城陷,如之奈何?”吕布言曰︰“吾马力负千斤过水如过平地,与妻貂蝉同骑渡河有何忧哉?”侧有手将侯成听言之后,盗吕布马投于关公军士,皆散吕布被曹操所擒斩于白门。此是只顾自己,不顾众人,不能成功,后有丧国,败身之患。
功归自己,罪责他人;上无公正之明,下无信、惧之意。赞己不能为能,毁人之善为不善。功归自己,众不能治;罪责于人,事业难成。’
释评:对己宽容,对人严厉,对自己的缺点过失千方百计找理由辩解,而对别人的失误却不加体谅,一味责备求全,这样的领一导一人 违背了一条重要的谋钍原则:‘宽则得众’,所以什么事情也不会办好的
另一类领一导一人 则是享受在前,吃苦在后,自己的薪水、待遇越高越好,官职越大越高兴,而对部下的切身利益却百般限制。否则就认为是闹个人主义,这种领导终将被人唾弃。
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
注曰︰【措置失宜,群情隔息;阿谀并进,私豮并行。人人异心,求不沦亡,不可得也。】
王氏曰:‘曾立功业,委之重权;勿以责于小过,恐有惟失;抚之以政,切莫弃于大功,以小弃大。否则,验功恕过,则可求其小过而弃大功,人心不服,必损其身。
君以名禄进其人,臣以忠正报其主。有才不加其官,能守诚者,不赐其禄;恩德爱于外权,怨结于内;群下心离,必然败乱。’
释评:对下属的成绩忽钍不记,偏好盯著微小的过失不放,这是当领导的一大忌。
上下离心,内外异志,群众的意见反映不上来,采取的政令法规必然不会对症下药,结果没有不沦亡的。
既用不任者疏。
注曰︰【用贤不任,则失士心。此管仲所谓:“害霸也。”】
王氏曰:‘用人辅国行政,必与赏罚、威权;有职无权,不能立功、行政。用而不任,难以掌法、施行;事不能行,言不能进,自然上下相疏。’
释评:给了官位却不放权,被任命的人便会寒心,对上司也将敬而远之。管仲所说的于霸业有害的策略,就是指此而言。
行赏吝色者沮。
注曰︰【色有靳吝,有功者沮,项羽之刓印是也。】
王氏曰:‘嘉言美色,抚感其劳;高名重爵,劝赏其功。赏人其间,口无知感之言,面有怪恨之怒。然加以厚爵,终无喜乐之心,必起怨离之志。’
释评:办事前,慷慨许诺,一到论功行赏,却一毛不拔,概不兑现;手下的功臣必然感到沮丧。项羽失败的原因就在这里,他的将领屡建战功,可是他把刻好的印拿在手里转来转去,磨得陵角都没了,也舍不得给人;后来人才全伤心得跑到刘邦那里去了,自己落了个乌一江一 自刎的下场。
多许少与者怨。
注曰︰【失其本望。】
王氏曰:‘心不诚实,人无敬信之意;言语虚诈,必招怪恨之怨。欢喜其间,多许人之财物,后悔悭吝;却行少与,返招怪恨;再后言语,人不听信。’
释评:答应的多,兑现的少,这是结恨记仇的一个重要原因。
既迎而拒者乖。
注曰:【刘璋迎刘备而反拒之是也。】
释评:招揽到人才又不用,就像请客而拒之门外一样,只能招致怨恨,这是最蠢不过的举动。
薄施厚望者不报。
注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覆之、载之,含之、育之,岂责其报也。】
王氏曰:‘恩未结于人心,财利不散于众。虽有所赐,微少、轻薄,不能厚恩、深惠,人无报效之心。’
释评:老子说:‘施恩不要心里老想著让人报答,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却要时时记在心上,这样才会少烦恼,少恩怨。’许多人怨恨人情淡薄,好心不得好报,甚至做了好事反而成了怨家,原因就在于做了点好事,就天天盼望著人家报答,否则就怨恨不已,恶言恶语。他们不明白,施而不报是常情,薄施厚望则有失天理。
贵而忘贱者不久。
注曰︰【道足于己者,贵贱不足以为荣辱;贵亦固有,贱亦固有。惟小人骤而处贵则忘其贱,此所以不久也。】
王氏曰:‘身居富贵之地,恣逞骄傲狂心;忘其贫贱之时,专享目前之贵。心生骄奢,忘于艰难,岂能长久!?’
释评:富贵了,有权了,就翻脸不认人,这样的人是不会长久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小人得志心态。他们不明白,贵贱荣辱,是时运机遇造成的,并不是他们真得比别人高明多少。倘若因此而目空一切,即便荣华富贵,也转眼成泡影。在这个问题上,要学习 天地圣人的那种气度;在天地圣人眼里,万物也好,人也好,都不过是来去匆匆的小草小狗,活著的时候,保护他们,承待他们,养育他们,至于他们如何对待自己,从不放在心上,茍如此,怨恨之情从何而来?/p>
念旧而弃新功者凶。
注曰︰【切齿于睚眦之怨,眷眷于一饭之恩者,匹夫之量。有志于天下者,虽仇必用,以其才也;虽怨必录,以其功也。汉高祖侯雍齿,录功也;唐太宗相魏郑公(征),用才也。】
王氏曰:‘赏功行政,虽仇必用;罚罪施刑,虽亲不赦。如齐桓公用管仲,弃旧仇,而重其才;唐太宗相魏征,舍前恨,而用其能;旧有小过,新立大功。因恨不录者凶。’
释评:汉高祖不计较与雍齿有私仇,仍然封他为什方侯;唐太宗不在意魏征曾是李建成的老师,仍然任命他为宰相,这都是成大事者的气量和风度。那种念念不忘谁瞪了自己一眼,谁骂过自己一句,非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方解心头之恨的作法,是十足的小人行径。
用人不得正者殆,疆用人者不畜。
注曰︰【曹操疆用关羽,而终归刘备,此不畜也。】
王氏曰:‘官选贤能之士,竭力治国安民;重委奸邪,不能奉公行政。中正者,无官其邦;昏乱、谗佞者当权,其国危亡。
贤能不遇其时,岂就虚名?虽领其职位,不谋其政。如曹操爱关公之能,官封寿亭侯,赏以重禄;终心不服,后归先主。’
释评:当领导所重用的人如果不正派,那就危险了。
人各有志,不可强求,即使用尽心机逼人就范,也会像关羽那样,人在曹营心在汉。
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
注曰︰【有以德强者,有以人强者,有以势强者,有以兵强者。
尧舜有德而强,桀纣无德而弱;汤武得人而强,幽厉失人而弱。周得诸侯之势而强,失诸侯之势而弱; 唐得府兵而强,失府兵而弱。
其于人也,善为强,恶为弱;其于身也,性为强,情为弱。】
王氏曰:‘***能清廉立纪纲者,不在官之大小,处事必行公道。如光武之任董宣为洛县令,湖一陽一公主家一奴一,杀人不顾性命,苦谏君主,好名至今传说。若是不问贤愚,专择官大小,何以治乱、民安!
轻欺贤人,必无重用之心;傲慢忠良,人岂尽其才智?汉王得张良陈平者强,霸王失良平者弱。’
释评:官职的编制已满,只因是自己的人,就巧立名目,授予权势,这样做,必将导致祸乱。
强弱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局,因时而易,因势而易,也因怎样利用而易。唐代的府兵(类似民兵)分布在京城长安四周,战时为军,平时为农,以此来对付地方藩镇,加强中央集权。贞观年间,确寔起到了这一作用。可是后来升平日久,府兵骄逸涣散,安禄山等地方武装作乱,府兵一触即溃。
可见,是强是弱,关键看怎样运用。
决策于不仁者险。
注曰︰【不仁之人,幸灾乐祸。】
王氏曰:‘不仁之人,智无远见;高明若与共谋,必有危亡之险。如唐明皇不用张九龄为相,命杨国忠、李林甫当国。有贤良好人,不肯举荐,恐搀了他权位;用奸谗歹人为心腹耳目,内外成一党一 ,闭塞上下,以致禄山作乱,明皇失国,奔于西蜀,国忠死于马嵬坡下。此是决策不仁者,必有凶险之祸。’
释评:仁者必具恻隐之心,能施惠泽于万物。天空包含著大海,大海容纳著雨露,而雨露又滋润万物,故仁者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不仁者,小人也。因此,亲君子必远小人,亲小人必远君子。如若小人擅权,政权就危在旦夕了。
一陰一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
注曰:【凋,削也。文中子曰︰“多敛之国,其财必削。”】
王氏曰:‘机若不密,其祸先发;谋事不成,后生凶患。机密之事,不可教一切人知;恐走透消息,返受灾殃,必有败亡之患。
秋租、夏税,自有定例;废用浩大,常是不足。多敛民财,重征赋税;必损于民。民为国之根本,本若坚固,其国安宁;百姓失其种养,必有雕残之祸。’
释评:所谓一陰一计,目的是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其计既泄,故人即可知己知彼,明暗易形,强弱易势,所以没有不失败的。
修礼者王,为政者强,聚敛者亡。故王者富人,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寔府库。厚敛则民穷,民穷则国凋。所以古语云:‘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
战士贫,游士富者衰。
注曰︰【游士鼓其颊舌,惟幸烟尘之会;战士奋其死力,专捍强场之虞。富彼贫此,兵势衰矣!】
王氏曰:‘游说之士,以喉舌而进其身,官高禄重,必富于家;征战之人,舍性命而立其功,名微俸薄,禄难赡其亲。若不存恤战士,重赏三军,军势必衰,后无死战勇敢之士。’
释评:游士说客,摇唇鼓舌,朝为布衣,暮即乡相。所以凡说客,唯恐天下不乱。天下大乱,才有他们风光的机会。然而战士浴血捐躯,渴望的是天下太平,合家一团一 圆。如果流血牺牲的暴一尸一疆场,游说四方的身挂相印,这肯定是一个战乱流离的时代,像战国年间就是这样。
货赂公行者昧。
注曰︰【私昧公,曲昧直也。】
王氏曰:‘恩惠无施,仗威权侵吞民利;善政不行,倚势力私事公为。欺诈百姓,变是为非;强取民财,返恶为善。若用贪饕掌国事,必然昏昧法度,废乱纪纲。’
释评:行一贿受贿明目张胆,堂而皇之地进行,是政治黑暗的表现。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
注曰︰【暴则生怨。】
王氏曰:‘闻有贤善好人,略时间欢喜;若见忠正才能,暂时敬爱;其有受贤之虚名,而无用人之诚实。施谋善策,不肯依随;忠直良言,不肯听从。然有才能,如无一般;不用善人,必不能为善。
齐之以德,广施恩惠;能安其人,行之以政。心量宽大,必容于众;少有过失,常记于心;逞一时之怒性,重责于人,必生怨恨之心。’
释评:听到正确的意见不采纳,有了错误抓住不放,是残暴的表现。
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
注曰︰【浊,溷也。】
王氏曰:‘疑而见用怀其惧,而失其善;用而不信竭其力,而尽其诚。既疑休用,既用休疑;疑而重用,必怀忧惧,事不能行。用而不疑,秉公从政,立事成功。’
释评:德才兼备的能人毕竟是少数,所以有才的可用其才而不能信赖他的人品;相反,有的可以完全信赖,因为其德行高尚,但不能委以重任,因为才力不足。这与‘用人不疑’的原则似乎矛盾,其寔不然,不可将之混为一谈。
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注曰︰【“刑者,原于道德之意而恕在其中;是以先王以刑辅德,而非专用刑者也。故曰︰“牧之以德则集,绳之以刑则散也。”】
王氏曰:‘教以德义,能安于众;齐以刑罚,必散其民。若将礼、义、廉、耻,化以孝、悌、忠、信,使民自然归集。官无公正之心,吏行贪饕;侥幸户役,频繁聚敛百姓;不行仁道,专以严刑,必然逃散。’
释评:刑法虽然是强制性的手段,但它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所以在寔行法制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刑法内含的宽恕原则。圣明的君王不得已而用刑法,目的是为了辅助道德礼制的建设,并不单纯是为了惩治人。孔子说:‘居上位者自身有真正的道德,然后严格要求下属,下属犯了错误,自己就觉得很羞耻,会自觉约束自己;如居上位者自己不怎样,全凭政治法令管理人,刑法威慑人,人们就会专找法律的漏洞,回避了惩罚反而认为很高明,内心毫无愧意。因此说,以德恕为归宿的法制会使全国上下日益一团一 结;相反,只能上下离心,全民离德。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
注曰:【人心不服则叛也。】
王氏曰:‘功量大小,赏分轻重;事明理顺,人无不伏。盖功德乃人臣之善恶;赏罚,是国家之纪纲。若小功不赐赏,无人肯立大功。
志高量广,以礼宽恕于人;德尊仁厚,仗义施恩于众人。有小怨不能忍,舍专欲报恨,返招其祸。如张飞心急性燥,人有小过,必以重罚,后被帐下所刺,便是小怨不舍,则大怨必生之患。
赏轻生恨,罚重不共。有功之人,升官不高,赏则轻微,人必生怨。罪轻之人,加以重刑,人必不服。赏罚不明,国之大病;人离必叛,后必灭亡。’
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注曰︰【非所宜加者,酷也。】
王氏曰:‘施恩以劝善人,设刑以禁恶一党一 。私赏无功,多人不忿;刑罚无罪,众士离心。此乃不共之怨也。’
释评:这节讲的是赏罚的原则和道理,违背了这些准则,叛乱必生。
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注曰︰【有吾之有,则心逸而身安。】
王氏曰:‘君子忠而不佞,小人佞而不忠。听谗言如美味,怒忠正如仇仇,不亡国者,鲜矣!
若能谨守,必无疏失之患;巧计狂徒,后有败坏之殃。如智伯不仁,内起贪饕、夺地之志生,奸绞侮韩魏之君,却被韩魏与赵襄子暗合,返攻杀智伯,各分其地。此是贪人之有,返招败亡之祸。’
释评:当领导的最容易犯的过失有三:一是好谀,二是好货,三是好色。英明的领一导一人 可以避免珍宝美色的诱一惑 ,但最难避免的是阿谀奉成。往往最初有所警觉,日久天长,慢慢就习惯了。最后听不到唱赞歌,甚至唱得不中听就开始生气了。到了对歌功颂德者重用,犯颜直谏者仇恨的地步,倘不知悛改,那就要亡国了。
能珍惜自己有的,则心安理得,朝夕泰然;贪求别人所有的,始而寝食不安,继而不择手段,最后就要铤而走险。最终的结果轻则身心一交一 瘁,众叛亲离;重则锒铛入狱,灾祸相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