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农佛学答问 » 古农佛学答问全文在线阅读

古农佛学答问序

关灯直达底部

佛藏浩瀚。学者望洋。故古人接引初机。每多问答之作。然设为问答。赅摄不宏。莫若就学者之来问而诱引之。则相说以解。犂然有当於心。此即古农居士所谓问者问所欲知。答者答在问处。作者易为力。读者易为功也。古农居士佛学渊深行解相应。凡有撰述。悉为利他。曩者任佛学半月刊编辑。特设问答一栏。开示来学五载以还。积稿至巨。亦既将佛典之法义。修行之进程。一一指出无遗矣。原以分期登载。检阅至难不便读者。爰有刘居士士安为之分类编辑。同条共贯。以次相从。分为七门四十九目。名曰古农佛学答问。书成。余受而读之。不觉欢喜赞叹。作而曰,此真暗室之明灯度世之宝筏也。有志学佛者。手此一编即得门而入。无复河伯望洋之感矣。夫无范居士之苦口婆心。辩才无碍。则不能有此书。而无刘居士之辛勤审量。以线贯珠。亦不能成此书。是则二居士之法施功德。宁有量哉是为序。

民国二十五年七月蒋维乔叙於因是斋

佛学答问自序

佛学论文不易作。即作也而透机不广。若不透机。则作者徒劳。读者无益。不若设为问答。使问者问所欲知。答者答在问处。庶几作者易为力。读者易为功矣。此固宏法之方便。而亦论文与问答之大较也。民十九年。上海佛学局发行佛学半月刊。农滥竽编辑。设问答一栏。接引发心学佛同志。相与研究讨论五载经来。积稿甚巨。虽其间法义维陈。程序错综。若统而观之。亦足以觇我国一般学者对於佛法认识之态度与进程之状况矣。然以分期登载。初无条贯。如欲研求。不易检阅。於是李君经纬有分类编辑之议。而刘君士安慨任其事。按条文以定子目。由子目而结大纲。历时半载详审考核。定为七门四十九类编成交农统阅一遍。阅讫而觉此编之辑。有数利焉。刊物有时间性。一时阅后或便散失苟有此编则可以垂久保存。其利一。过去刊物。存者无几。后有定阅。难窥全豹。苟有此编。则可以遍览无遗。其利二。在问者有所问时。可先检阅此编。如已有者。可省笔墨。其利四。斯编之辑。除半月刊外。刘君后益之以农所曩著。则阅者可兼数书之益。其利五。农数年来随问随答。自亦浑忘。得刘君斯编之辑令我亦得自检其令昔之得失。刘君之劳绩。更殊令我感佩不置也。因书此以为序。并以誌谢云尔。

民国二十四年除夕范古农识於嘉兴月河之幻庵

编辑大意

余障重慧浅。於如来无上甚深微妙法。未能澈底穷究。此书既承本局嘱为编辑。兼随喜范公以无碍辩才答海内学佛诸君问。确有无量功德故。应勉为之。编辑既终。为便阅者明瞭此书编法起见。固不可因编者人微学浅而不附一言也。

本书材料。系采取佛学半月刊中佛学答问。(自民国十九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版之第五期起至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版之第一百十七期止足有五年)又酌选范公从前佛学问答。及搜錄佛教居士林林刊所载之问答。完全系范公一人所答。故定名古农佛学答问。

本书錄取材料时。见其问词缺略只有答词者。概不采入。因既莫明所问於阅者利益较微倘为代拟问题究难符合且有失去本来面目之嫌。自应实事求是仅录取问答之完全无缺者以免失真。

本书材料虽丰。倘於编辑之先预标门类以摄取材料则所有材料多难强合欲求充实各类必等於削足纳履之艰。故只好先看材料为分类之标准。书中所以如是分门类者。原无固定之成见。系随材料之状况而酌定耳。

本书共分七卷。每卷一门。为表示敬仰及起人欣慕。故以四圣应化。列於第一。欣慕之心。固由於见有良好模范与极可悦乐之境界然非深知火宅难安轮回可畏并起厌离之心。则欣慕之心不切。故次以六凡轮转。列之第二。欣厌分明矣。欲由生死此岸超涅槃彼岸。达到离苦得乐之目的。则我佛金口所言诸法之意义。不可不先为究明。故次以法义研求。列之第三。了解法义。固不可谓能事已毕。而无量劫来根深蒂固一切不良之习气种子。与夫宿世现生所造惑业。势将过缘成熟受诸苦报者。当思何以化除。则尤须因解起行。行解相应。故次以自利行愿。列之第四。而欲真实自利。速成无上菩提者。自修之外。应发广大菩提心。饶益一切有情。盖自利当以利他。利他即以自利。故次以利他功德。列之第五。既知自他兼利之行状矣。然欲终身行之不致退转。尤须有充分之信力。斯能不为异说所动。见异思迁。故次以护持正法。列之第六。此分门次第之大要也。至第七卷之佛化常识。犹其余事耳。

本书如仅分门不分类。或仅分类不分门。似未尝不可。然有门无类。则失之笼统。有类无门。则仍觉无秩序。故欲求其纲举目张。秩序井然自非分门别类不可。

本书分类时有许多条文。归之甲类可。归之乙类亦可。归之丙类亦无不可。究竟应归何类为尤妥。曾因此多费考虑。总以所有材料。各适合其所分之类。确乎不可移易为佳。

本书分门分类。似乎已足。然每类之中。倘不审定其各条之先后。则仍觉凌乱而不清爽。故分类之后。即注意其条文之次序。其例如一类之中问答之事。此条与彼条大意相同。而所说有浅深详略之异者。则简者在前而详者在后。一类之中有谈事者有言理者。则理前而事后。取以事证理之意。其中有多条同问一经中各节之义者。则顺该经原文次序以为次序。其一类中有问几种经。而每种经之问答又复有多条者。则每经问答并归一处。接连排列。甲种未完决不使乙种间杂。如一类中问者疑情较重。稍涉诘难者。多列在先。取断疑然后起信之意。聊举数端。略明梗概。至其他审其脉络使相连贯之处。不皇备述。固多有一望而可知者。所以每类中虽多人所问。亦恍如一人之语气焉。此则条文次序之大概也。

编辑意旨。既已如上稍稍陈述。虽未十分精审。然有意力求精审者。原为一劳永逸计。并使将来有人续编此种答问时。亦得有所依据。或藉资参考可免多费心神。且如此编法。使之一气贯成。较为具有条理。原希望一般阅者尤易一目了然。倍添法乐。并希望成为初机学者一种有统系而便於研究之善本。不仅便於考查已也。亦惟如是。或不负范分度生之宏愿欤。因此悟入佛之知见。乃至出离众苦充满之火宅者。或亦恒河沙数之不可为喻欤。众生度尽。范公应证菩提。如编者一罪苦众生。或亦有得度之因缘乎。

中华民国念四年十二月宜丰刘士安谨述於上海佛学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