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探险旅行 实体即主体 世界的逻辑结构 哲学全书 辩证法
1806年10月,正值德法耶拿大战,黑格尔携带着《精神现象学》手稿离开了耶拿。后来在给友人的信中,黑格尔写道:我见到了拿破仑这位“马背上的世界精神”。而此时此刻,黑格尔心中怀抱的远大理想则是成为哲学中的“绝对精神”。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生于斯图加特。上中学时,他爱不释手的是一本叫做《索菲游记》的市民小说,后来叔本华不无恶意地说,少年时我醉心的是古希腊的悲剧,而黑格尔却在读这样的书。确实,从黑格尔少年时代的情况看,谁也不会预料到这个陶醉于如此乏味小说的平庸少年后来竟然脱胎换骨,成了一位思想深刻的大哲学家。不过黑格尔的学习成绩的确很好,在中学里名列第一。1788年毕业时,这届学生中有4个人被送入图宾根神学院,黑格尔就是其中之一。在神学院中黑格尔与两个同学结下了诚挚的友谊,一个是与他同时进入神学院的荷尔德林,今天被人们看做是与席勒和歌德比肩的伟大诗人,一个是1790年入学的谢林,曾经在黑格尔还默默无闻之时就已经名扬天下,这两个人后来都对德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受到了德国进步势力的热烈欢呼,据说黑格尔曾经与朋友们一起模仿法国人种了一棵自由树。当然,后来他与大多数同情革命的德国人一样,并不赞成雅各宾派所实行的恐怖行动,但是他终身都没有改变对法国革命的肯定态度。
1793年,黑格尔以优异成绩从神学院毕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哲学素养。后来人们根据他的毕业文凭认为黑格尔当时在哲学上“毫无成效”,其实是一种误解。原来他的毕业文凭上写的是“在哲学上十分努力”,由于字迹不清,拉丁语的“十分(multam)”被看成了“毫无(nullam)”。毕业后黑格尔没有成为神职人员,而是像他的前辈康德和费希特一样,做了家庭教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徘徊与迷茫,黑格尔终于超越了启蒙主义彻底否定现实的片面性,以辩证法的思想使理想与现实达成了“和解”。1801年黑格尔通过论文答辩,成为耶拿大学哲学系的编外讲师。此后不久,黑格尔与著名诗人歌德建立了通信联系,从此两人的友谊一直保持到终身。歌德对黑格尔厚爱有加,热情关怀着他的成长,黑格尔则始终对歌德恭敬备至,甚至在他功成名就之时仍然称自己是歌德精神的儿子。(注1:《黑格尔通信百封》,苗力田译,第13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黑格尔从1805年着手写作《精神现象学》,发誓要“让哲学说德语”(注2:《黑格尔通信百封》,第202页。)。在哲学家中,他的经历算是比较复杂的:办过报纸,当过中学校长。1807年,黑格尔迁居班贝格,任日报编辑,同年他的第一部成熟的哲学著作《精神现象学》出版,1808年11月成为纽伦堡文科中学校长。1816年黑格尔迁居海德尔贝格,任海德尔贝格大学哲学系教授,此后从1818年开始任柏林大学哲学系教授,1827年主编《科学评论年鉴》,以他为中心形成了黑格尔学派。柏林时期是黑格尔事业的鼎盛时期,他在1829年当选为柏林大学校长,1831年因病逝世。
黑格尔与当时的普鲁士专制政府之间的关系经常是人们批评黑格尔思想保守的一个口实,人们指责他为专制制度辩护。这样批评黑格尔的人如果不是不了解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不了解他在教学和著述方面所受到的限制,就是没有真正理解黑格尔哲学。1821年的某一天,黑格尔家中聚集着许多客人,他吩咐给每个人都斟上一杯酒。客人们感到很奇怪:今天不是节日,也不是哪个国王王妃的生日。黑格尔举杯一笑说:今天是7月14日,客人会心地一饮而尽。这就是说,即使是在普鲁士专制统治最黑暗的时候,黑格尔每年都要为攻占巴士底狱举杯庆祝一番,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注3:参见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第25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黑格尔生前正式出版的哲学著作有4部,这就是:《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和《法哲学原理》。其中《哲学全书》与《法哲学原理》都是教学纲要,因而黑格尔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著作就是《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这两部书。为了区别起见,人们一般将《逻辑学》一书称为《大逻辑》,而将《哲学全书》中的“逻辑学”部分称为《小逻辑》。黑格尔去世之后,他的友人和学生编辑出版了《黑格尔全集》,其中包括根据学生们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的一系列讲演录,有《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和《哲学史讲演录》等。实际上,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与其说是通过他那些晦涩的哲学著作,不如说是通过他卓有成效的教学活动展开的。
黑格尔生活的时代正是世界历史发生着波澜壮阔的激烈变革的时代。歌德曾经在一次谈话中这样说道:“我所以得天独厚,是因为我出生在世界大事纷至沓来、方兴未艾的年代。”(注4:转引自阿尔森·古留加:《黑格尔小传》,第3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黑格尔虽然比歌德小21岁,但是歌德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他大部分都经历了:1776年北美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席卷欧洲以及他的失败等等。后来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深有感触地写到:“哲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的东西就是理性。就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一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注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2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黑格尔是时代的产儿,他有幸生活在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并且用他的思辨语言把握并表现了他那个时代的精神。
不过,与康德哲学相比,黑格尔哲学的历史命运可称得上是坎坷曲折了。在世之时,黑格尔的事业如日中天,在哲学界几乎取得了一统天下的地位,但是他去世后不久,黑格尔学派就解体了。不仅如此,由于现代西方哲学扭转了哲学的方向,坚决与古典哲学划清界限,对形而上学采取了彻底批判的态度,因而黑格尔作为形而上学最大最典型的代表人物,理所当然地成了形而上学的“替罪羊”。他的哲学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人们的批判,甚至可以说几乎现代西方哲学的所有流派无一不是从反黑格尔哲学而起家的,虽然在许多流派中都可以找到黑格尔的影子。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黑格尔哲学才慢慢地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重新理解黑格尔,还其哲学以本来的面目,仍然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因为黑格尔哲学一向以晦涩难解著,它的辩证性和丰富深邃的内容给人们的理解留下了极其广阔的自由空间,以至于研究黑格尔哲学的人们不得不承认,谁若想理解黑格尔,只能靠他自己。甚至有人宣称,有多少研究黑格尔的人,就有多少个黑格尔。
理解黑格尔的难处在于其哲学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庞大体系,他几乎把当时人类理性所涉及的全部领域都纳入到其哲学体系之中,而其深刻的辩证性亦使人们很难确切地把握他的思想。有人说黑格尔哲学“前无古人”比较好理解,说它“后无来者”似乎就有点儿过分了。其实不然。黑格尔之后,人们再也不可能像他那样将人类所有的知识统统纳入一个哲学体系之中了,更重要的是,哲学家们也不再把构建包罗万象的形而上学体系看做是哲学的工作了。不仅如此,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性使得人们对它的理解必须采取“倒退”的方式,即从后向前地理解,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在后的阶段是在前阶段的真理”。而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任何一个环节或片断都像“全息元”一样,它们中的每一个都贯彻或体现着其哲学的所有基本原则和方法,这就向所有试图理解黑格尔哲学的人提出了挑战。
但是也正因为如此,黑格尔哲学对于任何深入于其中的人始终保持着迷人的魅力。
黑格尔的理想是使形而上学成为科学,而这意味着他首先必须接受康德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