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 »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全文在线阅读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避免污化心智程序的策略

关灯直达底部

上述讨论表明我们需要采取策略,以避免污化心智程序。下面是一些避免这类心智程序的规则。

(1)避免安装可能对你(宿主)产生生理伤害的心智程序。

(2)关注影响你目标的心智程序,确保它不妨碍目标选择的多样性。

(3)关注同认识世界相关的信念和模型,寻找并安装正确的心智程序,也就是真实反映世界的心智程序。

(4)避免拒绝对自身进行评估的心智程序。

规则1和2是相似的,因为它们都旨在保留灵活性,以应对宿主的目标发生变化。我们应该避免对宿主有害的心智程序,因为若是宿主受伤或者死亡,他追求任何目标的能力都会受到削弱。同样地,将未来潜在的有益目标提前排除的心智程序也是问题重重的。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年轻人采取了威胁到实现远大目标的心智程序时,我们难免为此感到沮丧(比如早孕,或是年轻人加入了异教团体,中断了求学道路,并与朋友和家庭断绝了关系等)。

规则3发挥着检验心智程序好坏的作用。由于准确地认识世界有助于我们实现目标,因此正确的信念对我们是有益的。不管一个人未来的目标是什么,若是他关于世界的信念是正确的话,会提高目标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当然在有些情况中,不追求事实也能实现某一特定目标(但这通常只是暂时的),但是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渴望拥有真实的信念对推动许多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长远影响。

寄生心智程序致力于寻找增加自己生存时限的法子,而不是帮助宿主[1]。破坏宿主的评估计划,是寄生心智程序安装在我们认知结构中的一种常见方式。因此,规则4(避免拒绝评估的心智程序)非常重要。此处与最后一章讨论的可证伪性有直接联系。在科学中,一个理论在告诉我们应该发生什么事的同时,还必须提示不会发生什么事。如果理论认为不会发生的事真的发生了,那么,我们就可以明确地说:这个理论出错了。相反,一个不可证伪的理论没有具体说明哪些观点可以用来作为反驳的依据,因此排除了改变的可能性。我们可以说这些不可证伪的理论是无法被评估的。通过拒绝评估,它们防止科学家用新的理论取代自己,但这是以科学发展的停滞为代价的。

这种情况有可能出现在所有的心智程序中。我们要警惕所有禁止对其进行评价的心智程序。我们需要责问这些心智程序都经过了哪些实证检验和逻辑验证?之所以这么做,为的是通过实证检验或逻辑验证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这个心智程序在逻辑上是前后一致的,或者这个模因真实反映了客观世界,因此对我们是有益的(上述规则3)。逃避这种关键评估的未经检验的心智程序无法提供这种保证。

毫无疑问,不可证伪心智程序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依赖盲目信仰的心智程序[2]。盲目信仰的观点令它的宿主丧失对其进行评估的能力。信仰心智程序意味着你不会反省或质疑它的起源和价值。基于信仰的心智程序的基本逻辑就是使人丧失对其进行批评的能力。例如,基于信仰的心智程序为了逃避评估而使用的计谋之一,就是培育一种观点:神秘是一种美德(这种策略意图阻碍人们寻找评估心智程序所需的证据)。在基于信仰的心智程序案例中,之前提到过的反意属性就开始发挥作用了。纵观历史,许多宗教都鼓励追随者攻击那些不信教的人,或者至少也要恐吓非信徒,使其保持沉默。

并非所有基于信仰的模因都是不好的,其中有些模因是有利于宿主的,但此类例子需要大量的证据支持。人们真应该问问那些基于信仰的心智程序,为什么它使我们认知武器库中的利器(如逻辑、理性和科学)纷纷丧失功效,而这些武器在其他领域中却可以运转正常。不过,禁止提问和评价策略是寄生模因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除了可证伪性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值得引起我们对心智程序的怀疑,即罗列出代价和利益,将降低销毁心智程序的可能性。这种情况被称为“信念陷阱”[3]。让我们来看看麦凯引用的这个例子:

实施阴部封锁(割礼的一种方式)的女性落入了信仰陷阱。马里的班巴拉人认为在性交过程中,如果女性的阴蒂接触了阴茎,男人就会死去。尼日利亚的一些人认为,在接生过程中,如果婴儿的头部碰到了阴蒂,婴儿就会死去。我把这些称之为“自我强化的信念”,即一种无法被改变的信念,因为验证信念真伪的代价实在太高了。(1996)

这个例子和可证伪性的例子有所不同。从原则上讲,这一信念的真伪是可以验证的,是可以被证伪的。但是,验证真伪的代价太高了。请注意,基于预期的价值,即使你认为这个信念只有1%的可能性是正确的,但由于风险太大,你也不会去验证它的真伪。这个心智程序一旦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再想移除它就很困难了。

除了可证伪性和代价太高之外,如果心智程序具有反意属性,这也可成为质疑它的理由。如果一个观点或策略是正确的或是对宿主有益的,为什么它要去抵抗其他心智程序呢?对于与另一个模因(可能是没用的模因)之间展开的对比测验,有益的心智程序对此不应该持欢迎态度吗?因此,反意属性的存在(除了禁用评估策略之外)是污化心智程序可能存在的另一线索。

[1]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复制活动的拟人化描述仅仅是生物学写作中的一种速记手法。例如,“复制子为蛋白质提供保护性涂层以抵御攻击”这样的说法比“建立带有涂层的交通工具的因子复制在人群中越来越常见”更容易被理解。我将继续使用这种拟人化的描述方式,比如,说复制子有“目标”或是它的“利益”,我相信读者可以理解这种说法只是为了便于理解的写作技巧。道金斯(1976,1989)曾经说过:“当我们用拟人化的方式讨论基因,把它们看作具有有意识目标时,时刻谨记,要确保自己具备随时将这些不准确的俚语转化为科学严谨专业术语的能力”。这一观点也适用于描述模因。自我复制次数最多、忠诚度最高、寿命最长的模因会有更多的后代。

[2] 众所周知,乔治·布什总统是盲目信念心智程序的重度依赖者(Woodward,2006)。

[3] 关于信念陷阱,参见埃尔斯特等人的研究(Elster,1999;Mackie,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