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个认知心理学领域经常研究的著名问题:琳达难题[1]。
琳达,31岁,单身。她性格率真,十分聪慧。她所学的专业是哲学。在学生时代,她反对歧视、提倡社会公平,积极参与反核游行。下面,请根据事件发生概率的高低,给下列题目打分。1代表最有可能发生,8代表发生的可能性很小。
a.琳达是一名小学教师
b.琳达在书店工作,平日里会参加瑜伽课程
c.琳达是女权主义运动的活跃分子
d.琳达是精神病学社会工作者
e.琳达是美国妇女选民联盟的成员
f.琳达是一名银行出纳员
g.琳达是一名保险销售员
h.琳达是一名热衷于女权运动的银行出纳员
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多数人都会犯被称为“联结谬误”的错误。事件h(琳达是一名热衷于女权运动的银行出纳员)是事件c和事件f的联合,h的概率不可能高于c(琳达是女权主义运动的活跃分子)或f(琳达是一名银行出纳员)。所有女权主义的银行出纳员都是银行出纳员,所以h的概率不可能高于f的概率。但是,在研究中有超过80%的被试对问题h的概率评估高于问题f,这一类错误就是“联结谬误”。有人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在这个问题上犯错,是因为发生了“属性替换”。被试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并没有把它们当作概率问题进行仔细思考,而是基于描述的相似性做出判断评估(与银行出纳员相比,女权主义银行出纳员似乎更符合对琳达的描述)。
从逻辑视角来看,当人们进行概率判断时,应该更重视子集(女权主义银行出纳员)与全集(银行出纳员)之间的关系,而不应根据相似性评估做判断。如果在充分了解相关概率关系的前提下,还把相似性作为判断标准,这就意味着认知吝啬鬼在捣乱犯错了。与之相对比,如果是有关概率关系的信息缺乏以致无法解决当前问题,那么,此时发生的思维错误就应该归类于心智程序缺陷(而不是基于相似性和生动性的属性替换)。
有关概率的另外一个谬误是:条件概率倒置。这种思维谬误常见于现实生活中的决策情境中。概率推理过程中的条件概率倒置指的是:在给定B的前提下A的概率与在给定A的前提下B的概率,两者是等价的。实际上,这两者并不相同。例如,罗宾·道斯(Robyn Dowes)曾介绍过《加州日报》上的一则新闻标题。这个标题暗示抽大麻会导致个体吸食致瘾毒品。这个标题所暗含的意思是:根据个体之前吸食大麻的情况,调查个体使用致瘾毒品的概率。但实际上文章调查了吸食致瘾毒品的学生抽大麻的概率。这两个概率存在天壤之别。抽大麻的学生吸食致瘾毒品的概率,远远小于吸食致瘾毒品学生抽大麻的概率。原因在于,多数抽大麻的人并不使用致瘾毒品,而使用致瘾毒品的人,绝大多数都曾抽过大麻。
条件概率倒置常常发生在医疗诊断领域。研究发现,病人和医务工作者都经常会错误地将出现某种症状时疾病的确诊概率与确诊后出现某种症状的概率混为一谈(作为病人,更关注的是前者)。
[1] 琳达难题最早是由特沃斯基和卡尼曼提出的(Tversky and Kahneman,1983)。与本书中讨论过的多数任务一样,围绕着琳达难题开展了大量研究(Dulany and Hilton,1991;Girotto,2004;Mellers,Hertwig,and Kahneman,2001;Politzer and Macchi,2000;Politzer and Noveck,1991;Slugoski and Wilson,1998)。关于条件概率倒置,请参考道斯的研究(Dawes,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