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 »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全文在线阅读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你的名字告诉了我什么?

关灯直达底部

By Amygdala

经验说:人如其名。
实验说:名如其人。

人如其名,名字能否决定人一生的运势?其实,名如其人,一个好名字让你升官发财是不可能的,但是从名字中我们却可以猜到一个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取名蕴藏着怎样的学问呢?

加拿大的库姆(Coombe)夫妇长期纠结于儿子的名字。来自古老的加拿大家族的母亲达娜(Dana)喜欢艾登(Aiden)这个名字,而父亲杰西(Jesse)则坚持使用赖克(Ryker)。你能猜出来他们最终是如何作出取舍的吗?

婴儿呱呱坠地,取名字便成为了家人的头等大事。因为常言道:人如其名。就是说取什么样的名字就容易变成什么样的人,一个人的脾气秉性乃至旦夕祸福都可能与这个名字有关。刘翔如同他的名字那样成为了田径场上的飞人;动画片里蓝精灵调皮可爱,而格格巫则阴险狡诈。

果真如此的话,那现实生活中家长都给孩子取名成龙、成凤,所有人都因此飞黄腾达,岂不皆大欢喜?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性格是由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受教育情况等诸多生活经历共同塑造而成的。在一般人看来,名字里包含了长辈对下一代人的殷切期盼。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研究却发现,从孩子的名字中可以看出父母是否具有开拓精神和崇尚独立的价值观,可谓“名如其人”——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子女个性。

在调用了2007年全美社保卡数据库430多万新生儿资料,并且把他们的出生地按照定居年代进行了划分之后,研究者发现,定居年代越是久远的地区,大众名字,如威廉(William)、埃玛(Emma)的使用频率就越高,如美国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也就是早期移民地区,使用这些名字的概率很高。而美国西部落基山以西的内陆八州则是新移民地区,那些拓荒者怀揣“淘金梦”,长途跋涉来此谋营生,他们就不太喜欢那些“俗名”。

随后,研究者又比较了加拿大传统的东部三省(新斯科舍、安大略以及魁北克)和以新移民为主的西部四省(亚伯达、英属哥伦比亚、马尼托巴和萨斯卡切温)的新生儿资料,最终也得到同样的结果。

可能是因为,那些怀揣“美国梦”到未开发地区定居的移民是在独立精神的鼓励下,希望在一片崭新的土地上依靠个人的拼搏获得成功。能够背井离乡来到蛮荒之地开辟自己事业的人,往往都是一群怀揣着“美国梦”的人,他们在独立精神的鼓励下,渴望在一片崭新的土地上依靠个人奋斗取得成功,父母将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通过“非主流”的名字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

作为研究者之一的范伦(Varum)说:“拓荒者的生存环境迫使他们减少对他人的依赖并且强调自我的独特性和自我生存能力……虽然现在不再有人驱赶马车去‘淘金’了,但是祖辈们独立自主的精神早已成为一种文化,这种开拓精神时至今日仍会对后代造成影响(即家长如何给子女取名字)。”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研究者又一口气收集了9个传统的欧洲国家(奥地利、丹麦、英格兰、匈牙利、爱尔兰、挪威、苏格兰、西班牙和瑞典)和4个新移民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新生儿资料。在这些国家中,越是强调集体主义价值,出现常用名字的比率就越高;反之越是崇尚个人主义,出现常用名字的比率就越低。

《自恋是种流行病》(The Narcissism Epidemic)一书的作者琼·特吉(Jean Twenge)也做了类似的研究,他对此评论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需要慎重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给孩子取一个大众化的名字使得他们更容易融入群体,还是用一个独特的名字使他们与众不同?”

中国人普遍认为英文名字就是David、Michael、James翻来覆去地用,爷爷用完了传给孙子用。原来一个人的名字还与其家族文化背景甚至是社会环境有关。上文提到的那对加拿大夫妇最终给儿子选择了Ryker这个名字,因为根据新生儿取名网站的统计,Aiden的使用频率是Ryker的20倍,他们担心孩子以后和同班同学重名了会很麻烦。

看来以后遇到外国友人,先问问他的名字,也许还能猜出其家乡,再问下是谁取的名字,也许还能知道这个人是否具有独立自主的开拓精神。

⑴自我服务偏见: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失败时,则归因于外在因素。简单说就是“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

光环效应: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那么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俗称“爱屋及乌”。

基本归因偏见: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后果的原因时,具有双重倾向,高估倾向性因素(与人有关的因素)和低估情景性因素(与环境有关的因素)简单说就是,大家容易认为还是性格决定命运,机缘环境等都是次要因素。

⑴马景涛,因其在电视剧《梅花烙》、《水云间》中咆哮型的卖力演出而被网友戏称为“咆哮教主”。⑴发源于日本的美少女游戏业界,后在包含动画、漫画在内的亚文化里广泛形成的一种对象类型,本身含有不坦率的特质,故意掩藏内心或骄傲或蛮横的真实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