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神秘的荣格 » 神秘的荣格全文在线阅读

《神秘的荣格》第二节 荣格与弗洛伊德:观点的异同

关灯直达底部

一个人思想的发展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说荣格的理智思想的发展反映了20世纪初瑞士巴塞尔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心理境况的话,那么,弗洛伊德的理智思想的发展则反映了同时代奥地利维也纳的社会风气。维也纳是当时欧洲的文化、哲学和医学中心,而巴塞尔提供的却是一个稳定而保守的环境。因此,维也纳造就了弗洛伊德,而巴塞尔则造就了同样具有天才创造力的荣格。

为了更好地理解荣格的思想和理论,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他和弗洛伊德的关系。荣格比弗洛伊德小19岁,应该算是弗洛伊德的晚辈和学生,但是,荣格并没有依靠弗洛伊德的提携,早在他认识弗洛伊德之前,他就以一名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思想家的身份独立开展研究工作了。当然,荣格把弗洛伊德视为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三位导师之一,这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在与弗洛伊德交往的六七年里,荣格确实从弗洛伊德那里获益匪浅,对此荣格始终铭记在心,尽管他们在理论观点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我们知道,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Die Traumdeutung)一书是在1900年正式出版的,荣格的导师布洛伊勒曾推荐荣格阅读这本书。直到三年之后,荣格在进行字词联想测验的研究时才认识到,这本书对于解释他在研究中发现的情结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情结背后的心理机制就是压抑。同时,他也高兴地发现,他研究中的许多结果和论点也都可以用弗洛伊德的压抑理论来解释。1906年,荣格给弗洛伊德寄去他写的《诊断联想研究:心理病理学的贡献》一书的第一卷。该书由荣格主编,主要内容是荣格及其同事在医院里进行的六项研究。弗洛伊德回了一封短信,并随信寄来他写的《神经病理学论文集》的第一卷。荣格在复信中一方面表示了对弗洛伊德赠书的感激,另一方面对弗洛伊德理论中强调“压抑来自潜意识的性创伤”提出了质疑。荣格在给弗洛伊德的一封信中写道:“在我看来,虽然癔症的根源主要是性的,但却并非完全由性欲引起,我对您的性理论也采取同样的看法。”[1]显而易见,荣格在同弗洛伊德建立联系的开始,就不同意“性欲是心理活动的唯一决定因素”的观点,尽管他们在许多看法上有相同之处。例如,他们都认为:神经症有一种心理上的原因;行为是受潜意识因素决定的;梦是有意义的,通过对梦进行分析和解释就能理解和改善人们心理上的痛苦。但是,他们两人在心理问题的性原因这个根本问题上的对立,却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分裂的种子。

1907年3月3日,荣格来到弗洛伊德维也纳的家中,两人第一次相会,交谈竟然长达13小时。在此后的六七年里,他们经常通信和见面,建立了一种亲密而又复杂的关系。通过书信交往和面谈,荣格逐渐认识到他和弗洛伊德之间存在着难以弥合的分歧。尽管如此,1910年,当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成立时,在弗洛伊德的再三坚持下,荣格还是接受了精神分析学会第一任主席的职务,并担任了《精神分析与精神病理学年鉴》杂志的主编。弗洛伊德希望他终身担任这一职务,以成为他的“继承人”。

在和弗洛伊德交往的初期,荣格的思想比较拘谨,他小心翼翼地进行研究,竭力避免和弗洛伊德的思想发生冲突。但是在学术思想上,荣格有自己的主见,他不甘心永远做他人思想的奴隶。他和弗洛伊德的分歧随着其文章和著作的出版而愈益明显和公开化。1912年,荣格发表《力比多的转变和象征》,此书后来改编为《转化的象征》(Symbols of Transformation)。在这本书里,荣格表述了他对力比多的一些不同于弗洛伊德的看法。我们知道,在弗洛伊德看来,力比多是一种隐藏在心灵深处的带有性意味的潜意识心理活动,它常常驱使人去追求性的快感,而神经症的真正原因就是童年期的力比多受到创伤所致。但是,荣格认为,力比多是一个具有更广泛含义的概念,它指的是一般的心理能量,性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1913年,荣格出版了《精神分析理论》一书,进一步阐述了力比多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荣格认为,在3~5岁之前的前性欲阶段,儿童的力比多主要表现为需要营养和发育成长,同时也萌发出“可以称之为性的兴趣和活动的标志。但是,这些标志仍然只有儿童的无害的和天真的特点”[2]。从5岁开始到青春期,儿童的力比多才逐渐地表现出性的形式。从青春期开始的成年阶段,力比多的性欲内容便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且,荣格的力比多是一种具有多种含义的欲望,他既可以表现为食欲、性欲,也可以表现为一些情绪的欲望。随着个体对这类需要的满足日益精通和熟练,或者当这类需要不再那么重要时,力比多能量便开始大量地投入到解决其他精神需要的活动中。由此可见,荣格的力比多在含义上比弗洛伊德要丰富得多,他不再像弗洛伊德那样把性欲当作唯一的力比多能量。这样一来,荣格和弗洛伊德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1913年,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在慕尼黑召开第二次国际代表大会,荣格在大会上发表了一篇论心理类型的论文,这遭到了许多人的批评,会上也有人对他发表的其他著作和论文展开批评,精神分析内部的严重冲突引起了强烈的甚至是个人的敌意。荣格试图通过介绍他的类型理论来解决这场冲突,但并没有奏效。几个月后,荣格便辞去了《精神分析与精神病理学年鉴》的主编职务,1914年4月,他辞去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主席的职务,同年又辞去了会员资格。此后,荣格和弗洛伊德再也没有见过面。[3]

弗洛伊德和荣格虽然都是主张以观察精神分析对象为出发点的心理医生,但不同的是,弗洛伊德所要建立的是一个能够经得起以后任何精神分析资料或数据考验的综合性理论,而且这种理论对心理学的作用就像万有引力理论对物理学的作用一样巨大。而荣格从一开始就认为心理现象不同于物理现象,心理现象需要的是一种适应性和灵活性很强,且完全能够充分考虑到人类经验的无限变化性的理论框架。这两种不同的出发点最终使两人形成了风格迥然不同的理论框架。弗洛伊德的理论朝着更加精确但又十分刻板的方向发展,而荣格的理论则易于接受新事物、易于修订,但却比较含糊不清。弗洛伊德似乎是在竭力寻求一种定论,试图得到一个封闭的体系,好像除此之外,在人类行为和经验方面再也没有任何新的东西可学了,因而许多人认为他是个教条主义者。而荣格则始终不断地提出各种有待验证的新假设,因为在他看来,心理学还是一门不成熟的科学,它正处在资料收集阶段,而不是得出结论阶段。从这一前提出发,荣格始终致力于收集许多难以观察、难以被别人再现的材料,在强调科学主义至上的西方社会,荣格常常被认为是一个“神秘主义者”。

弗洛伊德和荣格都曾深入分析过自己的内在体验,艾伦伯格戏谑地称之为“创造性疾病”。所不同的是,弗洛伊德的“疾病”是指身体方面的某些独特症状,以及对他人的某种特别强烈的情绪依恋。而荣格的“疾病”则表现为担心被强大的潜意识内容所压倒的特征,他把这些潜意识内容描述为原型。弗洛伊德的“创造性”主要集中在心理结构的描述,而荣格的“创造性”则是理解那些超越个人潜意识和曾经是意识内容的潜意识方面。可以说,正是由于他们两人都对潜意识感兴趣,才能相聚在一起;也正是由于他们两人对潜意识概念的不同理解,才又不得不分道扬镳。而荣格本人也说过:“弗洛伊德和我本人之间的比较,追溯到本质上,就在于我们的基本前提不同。”[4]

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分歧还表现在对心理结构的理解上。弗洛伊德假设人的心理结构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组成。其中潜意识完全是由来自个人经验的内容组成的,其中有些内容是易于被人意识到的思想和记忆,这些思想和记忆就是前意识;而另一些内容则被某种强大的力量完全压抑在意识之外,只有以梦和幻想的形式或者经过极大的努力才能进入意识之中。而荣格则认为,心理结构由意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组成。个体经验仅仅是潜意识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应包括产生于个体经验之外、来自人类世世代代遗传下来的原型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基本上是病态的,而荣格的潜意识既有病态的内容,也有健康的,甚至有创造性的才智。

在发展问题上,弗洛伊德和荣格也存在明显的分歧。弗洛伊德只重视儿童早期(尤其是5岁之前)的发展,因而非常强调儿童时代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人的心理发展似乎到了青少年时代就停止了。而荣格则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终生的,其中,中年期的心理危机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且随着荣格本人步入老年之后,他对人的后半生的发展更加重视。

荣格是一位独立性很强的研究者。他虽然承认自己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他也曾把自己称为“弗洛伊德的学生”,而且在他写给弗洛伊德的信中,他也表达了对弗洛伊德的忠诚。荣格还曾把自己在苏黎世领导的精神分析小组归类为“弗洛伊德学派”,但是,在他们的交往中,荣格始终对弗洛伊德的过度概括化的理论,特别是弗洛伊德把所有神经症统统归结为婴儿期性欲所致表示质疑和不满。我们已经发现,无论是在荣格与弗洛伊德相识和见面之前,还是在两人关系破裂之后,荣格都是在独立地开展研究,并没有依附于弗洛伊德。即便是在与弗洛伊德的交往期间,荣格也没有完全采纳弗洛伊德的观点,尽管人们总是把荣格的理论当作弗洛伊德学派的一个分支。我们认为,荣格是一个具有创造性思想和独立风格的思想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思想具有比弗洛伊德理论更加深刻的内涵,他发展了与弗洛伊德迥然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心理治疗方法和梦的分析,成为当代西方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注释】

[1] W.Me Guire,/"The Freud/Jung Letters/",1974,PP.4-5.

[2] 《荣格全集》英文版,第4卷,第117页。

[3] 1938年,荣格曾派人转告弗洛伊德,表示愿意帮助他离开希特勒占领下的奥地利,但遭到了弗洛伊德的拒绝。后来,在英国大使和有关人员的调停下,弗洛伊德和他的全家才获准移居英国,1939年弗洛伊德在英国去世。两人的倔强性格和分歧之严重,由此可见一斑。

[4] 《荣格全集》英文版,第4卷,第2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