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红光农场的褚时健,由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所以各方面都显得很不适应。当时在红光农场里,大概有一千多个右派分子,其中大概有十多个是褚时健亲自划定的。所以他的到来,让这些右派分子倍感吃惊。于是,有人开始在背地里幸灾乐祸:没想到褚时健也有今天啊。此外,还有一些人怎么也想不通:一个大权在握的专案组组长,怎么在转眼间就成了一个右派分子了呢?
对于种种议论,褚时健只能装作听不到,将所受的委屈深深藏在心中。尽管这些右派分子有些是他亲手“圈定”的,但在那个时代,他也是身不由己,不过这些人肯定会把账算到他的头上。
坦然接受荣辱,安然面对现实,这是褚时健现在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剩下的,就是好好接受“改造”,用劳动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可是,农场的劳改生活不是那么好玩的,繁重的劳动非但没有拯救褚时健的身体,反而在不断摧残着他的健康。虽然褚时健也是苦孩子出身,但是进入机关工作也好多年了。一下子要适应每天劳作的生活,身体肯定有些吃不消。
褚时健刚刚来到农场的两个星期之后,身体的劳累加上心理的苦闷,让他突然一病不起,感染上了恶性疟疾。在当时,这种病要是不及时医治的话,很可能会丢掉性命。
疟疾在民间被视作一种怪病,十分折磨人。发病的时候,忽而身体冰冷得像掉进了冰洞,忽而身体发烧像被扔进了火盆,反反复复,周而复始,几经折磨之后,人的体质就会被彻底摧毁。褚时健经过了七八天的病痛折磨之后,还是没有痊愈的迹象。在这痛苦的生病期间,褚时健坐立不安,大部分时间都是躺在床上,默默忍受着疟疾对他的摧残。褚时健忽然意识到,曾经经历了枪林弹雨都活着回来的自己,却败给了看不见的疟疾。这种怪病,真的会夺走他的生命吗?
在疟疾发展到最严重的时候,褚时健根本动弹不得,鼻子和嘴里不断地流出血,身体虚弱到连抬手擦干净的力量都没有了。
劳改场里的人没有几个健康的,能照顾好自己就不错了,哪还有人有工夫去照顾褚时健呢?一个人生了病,只能自身自灭,看造化有多大了。就这样,褚时健的身体一天一天地垮下去。就在他气息微弱之际,一天下午,一个傣族老乡由于口渴进屋找水喝,一下子发现了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褚时健。傣族老乡连着喊了好几声,褚时健都没有回答,吓得老乡赶忙跑到门外喊着:“快来人啊,这棚子里死人了!”
喊声还未消散,周围的人都纷纷跑过来看褚时健,有人摸了摸他的身子,发现还有一息尚存;也有的人探了探他的鼻息,发现还有微弱的呼吸。那个傣族老乡见人没有死,就着急忙慌地跑了出去,不一会儿,他从外面找来了一个医生,领过来给褚时健看病。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医疗水平还很不发达,特别是农村乡镇,能找到的都是些“赤脚医生”——半路出家的“土大夫”。医术欠缺不说,也没有什么好药,遇到急病和大病,也一样没有办法。如果那位傣族老乡找的是这样的大夫,那么褚时健可能就没有以后的故事了。
幸好这个医生不是。
当那位被请来的医生拎着药箱走进来之后,他仅仅是看了褚时健一眼,两道目光就立即凝固住了。随后,医生放下药箱,解开褚时健的衣扣,让大家将他抬到外面通风的地方。随后,医生从贴身的衬衫口袋里拿出一个包裹得十分严实的油布包,小心翼翼地从里面拿出两个黄色小药片,将褚时健的嘴巴撬开,和着水一起让他服了下去。
由于大家手头都有活要干,所以围观了一阵子之后就渐渐散去了。然而这个医生却非常负责地守在褚时健的身边,一会儿给他熬姜汤,一会儿又给他掐人中,一直陪伴着人事不省的褚时健。到了第二天下午,经历了整整二十四个小时折磨的褚时健,这才缓缓睁开了眼睛。医生见到他苏醒过来,居然高兴地叫了起来。
这时,褚时健的脑子里还没有缓过劲儿来,他看了看医生,忽然发现有些面熟,仔细打量了一阵之后才认出来,他就是罗载兴!顿时,一种激动之情从褚时健的身体中涌了出来,他没有想到自己曾经坚持的正义,居然为他换来了一次重生。
罗载兴告诉褚时健,给他服用的那两片药,就是那个“美蒋特务”任福根曾经送给他的两片西药——奎宁。
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是否存在着因果报应,但是救人一命,有时候真的等于在拯救自己。此时此刻,在鬼门关前徘徊了一圈的褚时健,必定是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从这以后,褚时健和罗载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褚时健出任玉溪卷烟厂厂长之后,又将罗载兴调回了玉溪,让他在玉溪卷烟厂的职工医院当了个干部,算是对他救命之恩的回报。
当然,这种“恩恩相报”,已经说不清最后是谁欠了谁。不过,能够在关键时刻不坑害别人,能够在危难关头懂得感恩,两个人的品行都值得赞扬。
身体恢复之后,褚时健又继续着他的农场改造生活。虽然在身体上褚时健还是要受苦受累,不过他的精神压力得到了一定的释放。在来到红光农场之前,他为了反右的指标常常一连几天都睡不安稳,因为无论把谁抓出来他都于心不忍,现在这个结局倒让他安下心来,自己已经成了右派,不用再担心冤枉谁,也不用再担心去得罪谁。
当时,农场里的确有些人不理解,说褚时健这不是自己找罪受么?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放着好好的“反右”分子不当,跑这里当“右派分子”,还得被“同行”“批斗”。
大家这样说也很有道理,但传奇人物总是很个性,不疯狂,不足以闪烁。那时,或许褚时健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那么做,可能是执着于某种信念。因此,褚时健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反右不积极”后悔。那么,他真的错了吗?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他的选择,历史也为他做了最好的证明人。
同一时期,与褚时健过着同样生活的人达上百万。那个年代就是如此,没有同情与尊重,沾上“右”字,肯定没好果子吃,但是这一切对于褚时健而言,只是人生中的一次考验,而并非最终的结局。
虽然农场的日子很艰苦,但是褚时健凭借着乐观的心态坚持了下去,别人能干多少活,他就能干多少活,绝不会被人落下。
正是这种百折不回的顽强意志,注定了褚时健人生的不平凡。在接受“改造”的日子里,褚时健依然没有褪去他凡事都要争先创优的原则,始终是一个积极分子:干活认真,思想积极,后来还当上了一个小组长。
在来到红光农场改造之前,褚时健就是个热心肠的人,别人求他办事,他总是很爽快地答应。在劳改期间,他也一样。
当时,褚时健所在的小组来了一个新成员,是一个50多岁的老头,文质彬彬。大家最初以为他是老师,后来才知道,他是一名演员,因为演了一个“右派”角色被抓起来了,这真是让人笑掉大牙的事儿——居然因为一个角色倒霉了。
那时候,夜里总有村民来偷粮食,大队长就派这个老头去守夜,有时候需要昼夜巡视。后来,老头的身体实在熬不住,就找到了褚时健让他通融通融,褚时健二话没说,自作主张换了一个人替代他。结果,事情被人告到了上面,这个老头受了重罚,褚时健的组长职位也被撤了。
后来,每每谈起这件事,褚时健也从未说过“后悔”二字。他知道自己的个性——“上得了战场,当得了泥鳅”,是不可能不对那个老头伸出援手的,这种在自己都难以安然保身的情形下,依然为他人着想的品格,十分罕有。
只可惜,得到褚时健帮助的那个老头,下场比较可悲,由于经受不住严寒酷暑,不能忍辱负重,最后自杀了。这件事让褚时健感慨万千,甚至觉得那个老头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太过卑微。世间万事,总有令人裹足不前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逃避放弃,而是勇往直前,这样的人生才会充满希望。想来,褚时健若不是早就有这样的想法,也就没有他东山再起的可能了。所以,褚时健从来不过多地抱怨人生对他的不公,他相信真相总有大白的那一天。
褚时健的“劳改”,最终拨云见日,这本身就是一种安然的接受。这一段经历,也彻底改变了他年少时当一个铁路工人的梦想,改变了他一生的轨迹。毕竟,经历本身就是一笔丰厚的财富。
多年以后,当人们问起褚时健在“劳改”期间的生活感受时,他没说什么,而是不住地摇头,似乎表示了对那段日子的些许无奈。或许对这个经历坎坷的老人而言,有些事情说与不说,早就不重要了。痛而不语,是一种境界;苦而不言,是一种坚强。况且成为“橙王”的褚老一直如阳光一般,心属天空,光照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