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河之书 » 山河之书全文在线阅读

《山河之书》考古上海

关灯直达底部

上海的松江地区有一个广富林文化遗址,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前不久有一次考古现场的电视直播,我与指挥这次发掘的考古学家宋健先生、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先生一起,接受了即时采访。

上海的历史一般被说成是七百年。那是指公元一二九二年,元朝设立了上海县。

这是行政地理学上的概念。按照这个概念往前推,上海地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是介乎吴、越之间的征战之地,西汉时代属海盐县,唐宋时代属华亭县。这是上海的“前史”。

但是,如果我们的目光从行政地理学拓展到人类生态学,那么,上海地区的“前史”就更早了。在被官方划来划去之前,这一带早有祖先活动的踪迹。广富林文化遗址,可以确定已有四千年历史,这就一下子把我们的时间概念拉长了。

上海这座充分近代化的城市,居然出现了这么悠远的历史背景,就像车水马龙的街市后面突然出现了巨大的山影,把人吓了一跳。这里有一种神秘的时间呼应,一定会让大艺术家们深深沉思。

但是,我们不能匆忙地把广富林遗址与现代上海直接相连。

我在传媒上已经看到不少这样的宣传。有的报刊甚至硬把考古发现中的点点滴滴说成是“上海特性”,与今天上海的发展扯在一起,真是牵强附会。

其实,广富林和今天的上海,连“远亲”都说不上。

严格说来,广富林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的人类生态,提供了一个新的佐证。它的文化意义要宏大得多,开阔得多。

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大概在八、九千年之前。中国现代考古学产生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新石器时代的了解,更多地集中在黄河流域,例如陕西、河南一带的仰韶文化,甘肃的马家窑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以及衍伸于陕西、河南、山东的龙山文化。

为此,大家一直喜欢把黄河说成是中华文化的“母亲河”。这是对的,但并非唯一。

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系统发现,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其中良渚文化倒是早在三十年代就发现了,但当时只认为是龙山文化的别支,到五十年代才定名为良渚文化。

现在我们有信心说,在整个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的文化遗址不仅丰富,而且已经可以完整地构成代代相续的系统。

据我本人的现场考察,最早的应该是我家乡余姚的田螺山文化遗址和河姆渡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比较有名,开始于七千年前;田螺山文化遗址在河姆渡东边,是近几年发掘的,比河姆渡文化遗址还早了一千年左右,大约八千年吧。

与河姆渡文化差不多时间,或稍后,浙江嘉兴一带又出现了马家浜文化。也有人认为,马家浜文化就来自于河姆渡文化,渡了一条钱塘江。

又过了一千年,马家浜文化发展为崧泽文化。那就直接出现在上海地区了,中心遗址就在现在的青浦区。时间,大约在六千年到五千五百年前之间。

崧泽文化终于又发展成了赫赫有名的良渚文化。良渚文化的中心遗址,在浙江杭州的余杭,时间从五千五百年前开始。正好与崧泽文化相接,延续到四千四百年前。

请看,从八千年前开始,几乎每一千年都有一种重要的文化出现,直到四千年前。长江下游的文化生态链,堪称完好。